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论语的诗句

1.【有关论语句子背后的小故事】

《论语》里的故事:孔子与颜渊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在众多弟子中,颜渊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一个,认为他好学而不违仁,最有可能继承自己的理想.孔子说:“颜渊这个人,他能够保持三个月不违背仁之道,其余的弟子能保持几天乃至一月,也就到头了.”“颜渊真是个贤人啊!哪怕只有一小盆饭吃,一瓢水喝,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若是别人发愁还顾不过来,颜渊却依然能保持快乐的心态.颜渊真是个贤人啊!”孔子觉的,自己与颜渊之间最能够产生共鸣.他说:“告诉他,他就毫不懈怠的去践行,也只有颜渊能做到吧!”“颜渊,他对我的话,可以说无不会然于心,因心领神会而欣喜呀!”孔子对颜渊说:“受人重用就出来做官,没人重用就隐居藏善,只有我们两个能够这样吧!”颜渊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子.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孔子问子贡:“你觉的你和颜渊谁更有才能?”子贡回答:“我哪敢跟颜渊相比.颜渊那个人,听到一个道理,他就能发扬出十个来;我听到一个道理,能发扬出两个罢了.”孔子说:“是不如颜渊啊.我也认为你不如颜渊.”颜渊体弱多病,二十九岁头发就白了,三十二岁就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大声叹道:“啊!老天要让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老天要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啊!”孔子因为颜渊之死,哭的非常伤心.弟子们说:“老师太悲伤了.”孔子说:“太悲伤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渊的弟子,最为好学,不迁怒于他人他事,不犯与过去同样的错误.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如今就没有了,没有听说有这样好学的人.”颜渊早死,孔子一直为他惋惜,说:“真可惜啊!我看到颜渊进步,而没有看到他止步.”孔子认为颜渊若不早死,一定会成为更了不起的人.。

2.求《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句子我要25句关于《论语》中谈论有关

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个形象来解决这个疑难!但是,谁是君子呢?为什么是君子呢?在孔子那里,我们将知道“君子”那是作为学习的例子(examplary person,如同安乐哲在《的哲学诠释》中的英文翻译给我们的启发)!在孔子时代,君子一方面可以是实指的所谓的先进的“今之君子”;另一方面也是虚指:并无明确具体指谓.孔子就曾经以君子作为一个主导形象:《论语·述而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的出现是孔子面对礼乐崩坏而提出的一个范型式的生命样式(请参看张岩在《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中更加丰富的分析).但是,对于当今的我们,是否还有这样的例子式的存在?也许,我们首先要思考何谓“例子”本身?君子的古写与“诗人”的“诗”、“尹”相关,而且都与法度有关,在字意上(参看很多学者对《诗经》的文化研究),诗的半边是手持什么东西,作为法度,作为制度的掌控.尹和君子在文字发生上也有关系,尹,治也.命尹这样的语词反复出现在甲骨文上.圣人,尹,君与祭祀或祭师也是相关的,《大戴礼记·五义篇》:“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君子也是通道的打开者.君子与温柔敦厚之诗教的关系也有待思考,君子这里有化解阳刚和可以克服法律的严酷性的德能?这里涉及法则柔和化的问题?。

3.论语中关于修身养性的句子

论语》之论仁、论修身 论仁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8.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9.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14.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1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7.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9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论语》的诗

回目录 回首页 论语 -------------------------------------------------------------------------------- 论语序说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

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

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

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

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

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

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

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

又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

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

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

孔子如蔡及叶。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

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

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

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

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伯鱼生急,字子思,作中庸。”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

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

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论语孟子法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

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

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

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

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卷一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

5.论语中有关交友的句子多说一些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呼?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译: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很诚实?有没有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2、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3、颜渊、季路待.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第五) 译:颜渊、季路侍奉时.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4、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第九) 译:孔子说:“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5、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第十六) 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6.论语有关学习,修身的语句论语中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

《论语十则》 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了独立思考与复习.2、哪些语句强调了谦虚?哪些语句强调了独立思考?并分别说明理由?答: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3、《论语十则》板书设计:谈学习态度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谈学习方法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修身做人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8、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已所不欲,勿施于人.4、《论语十则》个别词语解释一览表:(1)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特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相当于“先生”,在这里指“孔子”(2)曰:说道.(3)时:时间名词作状语,按时.(4)习:本文指鸟多次飞行,这里引申为诵习、复习、温习等.(5)说:通“悦”高兴.(6)朋:同在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互成为“朋”志趣相同的人互称为“友”.(7)愠:恼恨,怨恨.(8)君子:指道德上有良好的有修养的人,是名词作谓语,翻译时前面加判断词“是”.(9)日:每天,每日.(10)省:反省.(11)三,泛指多次.(12)为:替.(13)谋:出主意,谋划.(14)忠:忠实.(15)信:真诚,诚实.(16)传:老师传授的知识.(17)温:温习、复习.(18)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知识.(19)为:动词,成为做.(20)罔:通“惘”.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21)殆:通“怠”,有害.(22)诲:教导、诱导.(23)知:知道,懂得.(24)(后一个知)聪明.(25)齐:相同.(26)行:走路.(27)必:一定.(28)择:选取.(29)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30)从:跟从,学习.(31)士:有抱负的人,有地位的人.(32)弘毅:强毅.(33)重:重大.(34)凋:凋谢.(35)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5、第一则主要讲了学习的愉快,友谊的珍贵,个人的修养6、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已所不欲,勿施于人.7、“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是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学”与“习”之间的关系?答:孔子将“学习”与“复习”即“学”与“习”两个密切结合起来,在“学(学习)”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习(复习)”中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哪种阿关系?答: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9、从第六、七则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在生活中,作为个人,要善于学习,善于反省,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10、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揭示了松柏怎样的品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答:高洁傲岸、不畏严寒.获得的启示是: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经历考验后才能体现出来.11、请你摘录两个与“诚信”有关的古代著名的故事.答:曾子杀彘,商鞅“立木为信”,刘邦“约法三章”.12、为了办好这期黑板报,宣传组的同学设计刊头,撰写稿件,编辑资料,忙得“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这是很有道理的,少数同学认为复习功课是“炒现饭”没意思,是不正确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