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区欢迎您)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王子敬笔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王勃仿兰亭之"曲水流觞"遗址、五云溪、白乳亭、五云山亭、火者塔、溪风阁墓、日本杉木祖师墓、雪峤和尚塔、“云门卓立”石牌坊、“云门古刹”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筑景点。 一下是分别简单介绍: 一、书法圣地-云门古寺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城南16公里处秦望山麓的一个狭长山谷里,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更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 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 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见其上,事闻安帝,是以有云门之称也。” 云门寺规模曾经十分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 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 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 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据陆游《云门寺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 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蛹……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 足见当时的盛况。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 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 萧翼、王勃、宋之问、钱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颢、孙逖、李褒、范仲淹、陆游、李弥逊、虞集、金涓、刘基、王思任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文。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 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改名为“永欣寺”。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 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 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 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 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 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 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现仅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 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 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存有明崇祯三年(1630)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 2.中国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 云门寺,一部荒草掩盖的历史。平水镇平江村,秦望山脚下,有一条狭长的山谷,这里茂林修竹,环境清幽,世外桃源一般。东晋古刹云门寺就坐落在这里,此处也是王献之故居和陆游草堂的所在地,是佛教圣地、书法圣地、旅游胜地,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如今踏上这片文化厚重而又充满诗性的土地,荒烟蔓草间,依稀可闻那些被掩盖的鼎盛,依然让人激动不已。 3.枫桥夜泊的诗意枫桥夜泊枫桥夜泊古诗,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枫桥夜泊的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枫桥夜泊1作者: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 姑苏城外寒山寺3,夜半钟声到客船4。全部注释1。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2。江枫:水边的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 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3。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4。 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 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 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 '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 "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 《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 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凭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全诗以一愁字统起。 《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 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4.有谁知道浙江唐诗之路的详细资料浙江有一条唐诗之路,这是90年代国内外专家学者实地勘察所认定的。 这条诗路始自钱塘江上溯到绍兴镜湖,沿浙东运河、曹娥江,然后南折入剡溪,经沃洲天姥山直抵天台山石梁飞瀑,全程长190公里。 在这条“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晋白道猷诗句)的古道上,有唐一代某种名诗人接踵踏歌而行,从而飘飘逸逸地走出一条颇具鲜明个性又有独特魅力的诗路来。此间,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李白。他四入浙江,三入截止中,二上天台山,唱出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对杜甫在此徜徉4年之久,还念念不忘“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更有白居易称之为“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的盛赞。诗人们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或单骑仗剑壮游,或任职、贬黜宦游,或淡泊红尘、投闲山水隐游,还有爱而未到的神游,由此而组辑成一条内涵丰富多样的高层次旅游风景线。据粗略统计:有按成就,名望近似而括称的“苏李”、“沈宋”、“鲍谢”、“温李”、“元白”、“三俊”、“三绝”、“三罗”、“三包”、“四杰”、“四有”、“四名士”、“八仙”、“十哲”等400多名诗人在此盘桓、酬唱。 剡溪古道为何诱惑那么多诗人钟情呢?这要归结于这片灵异土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积淀:这里,会稽、四明、天台浙东三座名山盘结环抱,居中一条水路豁然开朗,另有数士清流奔腾有声,渐聚渐阔,两岸山色俨然如世外桃源。古人畅游主要靠水路,水尽刚登山而歌,而剡溪恰恰是登临天台门户之要津;更为重要的是蕴蓄着丰厚的人文积淀,这里有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钓巨鳌的神奇寓言,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美妙传说,有一代高僧支道林“买山而隐”的雅闻,还有“开一代诗风”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伐木开径”、著木屐登登天姥的壮兴。他们研究学问,写诗作赋,教化风俗。更有书圣王羲之、竺道潜、白道猷等十八名士、十八高僧游历、酬唱的足迹,以及开一代佛教宗风的智者大师取道沃洲创立天台宗,最后圆寂于新昌大佛寺的行迹这些,为唐代诗人追慕魏晋遗风与汉及先秦文化,乃至史前传说而纷至沓来。 自历史跨入90年代,一批批著名学者踏上了这条诗路。参加中国国际唐代文学学术会议的23位代表目睹了经的风采后,联名联函绍兴、宁波、台州、金华四市、地政府,介议重新开发利用唐诗之路;参加唐代文学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120多名代表云聚石城古刹,畅游尚陵、兰亭、镜湖、沃州,拜祭羲之墓,竺道潜山馆,登临天姥山、国清寺、石梁桥,品尝“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的原汁原味,感叹不虚此行。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浙东唐诗之路,这条被当代学术界以认为佛学中国时期的中心地、中国山水诗文学界的发源地、士族文化的荟萃地,近年间,随着开发旅游热潮的兴起,已成为格调高雅,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热线,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我们休闲度假的视线。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以及读图的能力,还考查了仿写的知识,阅读材料一,根据“这条路线自绍兴镜湖向南经曹娥江至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的沃江、天姥,最后至天台山,全长约200 公里,贯穿浙江东部”,再读图,找出楠溪江的路线,进行说明即可.(2)悲痛考查对此材料信息的概括,阅读两则材料,根据“浙东的水平静而不阻滞,滩有急流而不汹涌,给人以舒畅的韵律感,尤其适于乘船游览”“浙江山水的尺度刚刚好,山水缠绕,百转千回,正对应着诗歌的起承转合,正是这自成一格的山水,抚慰了那些从中原地区贬谪至此的诗人”,可以概括解答.(3)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以及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阅读材料二,根据“这些只能是由河流和舟楫牵引出来的景观”分析,再看所给诗句,“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是在河流上所见景致,而“危峰入鸟道,深谷泻猿声”是写高山,所以排除CD;“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是说峡江急流的吼声像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不符合材料景观,所以选择B.故选B.(4)本题考查对唐诗的历史以及古诗文的意思的理解,唐诗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看选项可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最恰当.故选C.答案:(1).示例:楠溪江从括苍山流出,逶迤南下,经岩头镇、九丈滩、永嘉,最后汇入瓯江,全长145 公里.评分:4 分.起点、流经地点、终点、全长各1 分.(2).①山环水绕,景色秀美;②没有险峻的高山,水不急不缓,适于游览.(3).B(4).C。 6.台州天台山一日游路线杭州 -绍兴 -天台山 -国清寺 -石梁飞瀑 -华顶寺 第一天,驱车到天台,不到两个小时,上三线的风景真的不错;到天台后入住天台宾馆,为的就是到国清寺近一点;第二天,开始接触北纬30度的神奇天路。 这条路的存在,注定它的不平凡,而它的位置,位于地球上最神秘的北纬30度附近。近1800年前,高道葛玄来此开拓仙山,并沿着弯弯的山路,登上华顶山归云洞,植下古茶;1600年前,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行游天台山,把华顶古茶带至杭州西湖下天竺,于是有了今天闻名世界的龙井茶1400年前,中国佛教第一宗---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踏上了天台山这片神奇瑰丽的土地,十年头陀行,求证菩提道,最终在华顶山拜经台降心魔,大彻大悟;900年前,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开始了修真之路,一改外丹修炼为内丹修炼;399年前,游圣徐霞客第一次进入天台山,当年他徒步走过的路线,与此次爬坡赛的路张基本吻合。 所以这是一条文化路、养眼路、养生路,是中国山地自行车礼佛问道霞客路!24公里,是您丈量大地的距离。798米,是您攀登问顶的高度。 此次天台山献给您的,更有6个我们引以为傲的绝美风景!第一站:皇家寺庙---国清寺【吐纳新鲜空气,准备出发吧】 公元598年,晋王杨广承大师遗愿敕建国清寺。1733年,雍正十一年,奉敕重修国清寺,即为我们今天所见的主体建筑。 1973年在**的关心下,国家拨款三十万,并从北京调运90多件国宝级文物,其中包括6 8米高的释迦牟尼青铜铸像、元朝楠木所雕的十八罗汉等。国清寺有几个神奇的细节:一、寺门朝东开,在中国的寺庙中不太多见,无论是“风水说”还是“江南园林说”,仅是皇家寺庙与民间建筑交融为一的照壁就让人耳目一新;二、太子、守护神、道士?国清寺的伽蓝殿里供奉着周灵王太子---王乔,佛道的和谐共处在这儿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三、作为和合文化的发祥地,三贤殿记载了一个个神奇而美丽的故事,骑虎出入的丰干,不经意间成名了一座寒山寺的寒山子,而且三贤殿的建筑风格是南朝时的江南民间小院。 四、植于公元602年的古梅见证了国清寺的沧桑及变迁,但在**期间曾一度濒临枯死,直至1973年春天,开始郁郁葱葱的枝叶茂盛起来,而这一年正好是**、外交部联合发文拔款30万重修国清寺那一年。五、天台山寺庙四绝“国清松、高明钟、塔头风、万年柱”的首席赏松处,特多的松鼠,而树龄两三百年的松树比比皆是。 第二站:佛道双栖---赤城山 远看土色皆赤,形如城堡,每当晨曦当照,满山紫气氤氲,霞光笼罩,故名“赤城栖霞”。上有道家第六洞天---玉京洞,出小门往东是济公的原型---书记岩;顺着济公读书处---悟月楼往下,是建筑奇葩---济公西院,内有哭笑济公和龙池、凤沼两大山泉。 继续往东是济公堂(济公东院),内有最接近真实济公的雕像和济公百态雕塑。顺着百步峻下来,往右拐就是浙东南著名尼庵---紫云洞。 第三站:琼台归来不看谷----琼台仙谷 比赛从赤城山下的海坑停车场出发后,我们就要骑一个大约500米的缓坡,接下来有200米陡坡,大约骑个三公里后,左侧远方,能看见琼台仙谷景区。两旁山壁对峙,山势峥嵘峻峭,奇峰纷呈,怪石错列,愈入愈奇。 骑行至此,令人遐想无穷,山魂水魄的天然浑合幽雅境界能让人放松不少。第四站: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 接下来,在经过一个大约2公里的缓坡之后,有500米高难度上坡到山洞。 再1.5公里左右能到桐柏上水库(到这里全程约7.3公里)。这时,前方就是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道教南宗紫阳派祖师张紫阳就居此地修道炼丹。长涧南泻,诸泉含漱,一道瀑布,百丈垂流,望之雪飞,听之风起。 骑行到此,身清气明,仿若位列仙班,一拂攀爬之累。第五站:天下第一奇观----石梁飞瀑 桐柏上水库上去后是连续缓坡,缓坡后迎来全程难度最高的长陡坡(估计有2公里以上)。 平路加小下坡2公里左右,基本都是起伏路,最后的小上坡有300米多长。这里有个岔路口,赛道往右,而左边通往的景点就是石梁飞瀑。 石梁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也是唐诗之路的目的地,更是五百罗汉的道场。在崇山翠谷之中,一石横跨天际,瀑布喷涌而下,“昼夜起风雷”,瀑布色如霜雪,势若雷霆,云涌涛激,声振林木。 令历代文人骚客为之倾倒,留下无数壮美诗篇,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瀑布似堆雪撒珠,终年不绝,为您摇旗呐喊,勇创佳绩。 石梁飞瀑不远处还有一壶形瀑布,呈古铜色。瀑水泻落壶中,回旋打转,从形似壶嘴的岩隙中喷出,注入深渊,形成一泓碧潭,故名“铜壶滴漏”。 景观奇特卓绝,令人遐想。第六站:天台山脉最高峰---华顶森林公园 大兴坑岭头上去后是石板路,共5段,中间的两个石板路下坡较危险,请各位车友注意!到双溪岭头前也是起伏路。 双溪岭头上去后是缓上坡。高手们可以在这里开始冲刺,缓上坡1公里一直到华顶山前售票亭。 最后是全程最难骑的1.5公里,约800米是石板路上坡,上完这个坡后,就到了终点---华顶国家森林公园,该公园以云锦杜鹃闻名天下,古称“娑罗”。成片面积达100余亩,每株树开花上干朵,故又称“千花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