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岷山的诗句

1.岷山冬景的诗句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自中国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约500公里,主峰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5588米。 岷山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峰峦重叠,河谷深切。山地长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栎类等。3,8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岷山、迭山、摩天岭为大熊猫集中分布区,以摩天岭分布密度最大。 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至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呎),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公尺。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峰峦重叠,河谷深切。山地长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栎类等。3,8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岷山、迭山、摩天岭为大熊猫集中分布区,以摩天岭分布密度最大。岷山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南北逶迤700多公里,有“千里岷山”之说。甘肃境内为岷山北,由花尔盖山、光盖山、迭山、古麻山等组成。四川境内为岷山主体部分,有摩天岭、雪宝顶、九顶山、青城山、峨眉山、四姑娘山、鹧鸪山等著名山峰,龙门山和邛崃山为岷山中南段山脉,峨眉山为岷山南端凸起山峰。

2.关于山的诗句

1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唐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 李白《劳劳亭》

3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唐 李白《蜀道》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 李白《关山月》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 李白《望天门山》

6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唐 李白《游金陵凤凰台》

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 柳宗元《绝句》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 杜甫《望岳》

1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1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4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守枕上看潮头。——唐 白居易《忆江南》

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17青海长云暗雪山,一片孤城万仞山——唐 王昌龄《从军行》

18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唐——唐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1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 王维《山居秋暝》

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 ·王维《汉江临眺》

2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22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南朝 宋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23岷山高已峻,燕水清切寒。——南朝 宋 吴迈远《棹歌行》

24摧折寒山里,遂死无人窥。——南朝 梁 吴均《伤友》

2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 梁 王籍《入若耶溪》

26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南朝 梁 伏挺《行舟值早雾》

27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南朝 陈 沈炯《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

28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南朝 陈 阴铿《晚出新亭》

29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南朝 陈 江总《遇长安使寄裴尚书》

30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北朝 刘昶《断句》

3.形容金沙江的诗句

金沙江(元·李京)

雨中夜过金沙江,五月渡泸即此地。两厓峻极若登天,下视此江如井里。

三月头,九月尾,烟瘴拍天如雾起。我行适当六月末,王事役人安敢避。

来从滇池至越巂,畏涂一千三百里。干戈浩荡豺虎穴,昼不遑宁夜无寐。

忆昔先帝征南日,箪食壶浆竟臣妾。抚之以宽来以德,五十馀年为乐国。

一朝贼臣肆胸臆,生事邀功作边隙。可怜三十七部民,鱼肉岂能分玉石。

君不见南诏安危在一人,莫道今无赛典赤。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4.关于雪山的诗句

雪山行

笙歌起,天山飞雪。雪雾蒙胧掩不住,

柔情明眸。玉人添酒笑问:君能再饮否?

白雪舞于堂前,翩翩有如蝴蝶。江湖浪子,

手起杯空,狂笑向长天。

梦游万里,皖河之源,携娇燕同赏,

荷叶田田。平生最愿,登临天柱,

拥美人指点,汉武当年。

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形容雪的诗句并且描写山

1、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2、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楼。

3、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4、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5、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7、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8、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0、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1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13、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15、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描写六盘山的诗句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

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

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题解】 1935年10月2日,红军由通渭城北上,6日越过平凉——固原大道,当日夜间又进入山区,把尾随追击的敌军甩掉。

第二天,在山区青石嘴遇国民党东 北军白凤翔部骑兵,一战胜之,俘虏敌400余人,马400余匹,经宣传解释后,都加入了红军。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一鼓作气,于当天下午攻占了六盘山,晚 到山东脚下宿营。

这一天行军80多里。此词似是口占,当作于攀登上达六盘山顶峰之时,六盘山的胜利,意味着长征途中最后一道天险的突破。

词中就革命进军, 作了回顾与前瞻,这是极自然的情理。 【赏析】 上片:开端“天高”两句,平开舒展。

以寥寥9个辽,便为当时的六盘山勾勒出一幅清新的画面。不但有景,而且更有人在其中。

北方的晴秋,金风 送爽,碧空如洗;纤云点缀,愈见澄彻。“高”字,“淡”字,贴切之极。

攀登高山,看到过雁,不禁会引起许多联想,这些都于“望断”二字流露出来:雁南人 北,“望断南飞雁”,正是长征的来路,一路上牺牲了的烈士,该留下殷殷血迹;羁留下的战友,此时情况如何?还有远在江南继续打游击的同志,当年根据地父老 兄弟姐妹们,他们此时可听到红军已突破最后一道天险胜利到达六盘山的消息?或曰:“望断就是看不见,并非望到看不见,更不是望得久和望得远。**所率领 的长征红军,自过岷山以后,便迤逦由南向北而来,正是清秋时节,一路之上,所望到的南飞雁当然是不少的;但当长征队伍,进入甘肃南部,到达六盘山的时候, 尽管天高所爽,已经看不见南飞雁了。

这是说地势越来越往北,气候越来越寒冷。若把望断解作望到看不见,表示望得久和望得远,这能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好 汉们所应有的行动吗?”为什么到达六盘山便忽然望不到南飞雁了呢?其时正是由于胜利后登高南望,缅怀故旧,而又云山苍茫,音讯杳然。

所以才目送飞鸿,望得 久、望得远。这中间含蓄着许多潜台辞没有说,因此下文一转:“不到长城非好汉”,把驰骋的想象猛然收转回来,才显得格外有力,把气势一下鼓到顶点。

“屈 指”句也是上承“望断”而来,“望断”是望得远,多远呢?“屈指行程二万”,又是望得久,多久呢?“屈指——行程——二万”。 下片:换头“六盘”两句,才点出本题,明写攀越情事。

曼歌悠扬,声洪气畅。此与《清平乐,会昌》词的换头极相似,此词:“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 风”,是以特笔描写红旗。

这里特别突出红旗,是具有丰富深刻意义的:红旗是革命的旗帜,是胜利的象征,它从井冈山一直打到六盘山。今天在六盘山的顶峰上红 旗飘飘,卷舒自如迎着西风,这说明了革命正在迅猛的发展,这说明了长征已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无坚不摧的威力;这也说明了伟大红 军战士具有着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即使经历千辛万苦,仍然胸怀坦荡,屹立不动,无限自豪。

这一切都是一个“漫”字逗出。“红旗漫卷西风”,红旗随意地 卷着西风。

于洪畅悠扬中,又潇洒有情致。最后以问讯口气结束,似尽未尽:“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又把注意焦点,引向远方,正面提出“北上抗日” 的任务,暗应前文“不到长城非好汉”句意。

以设问作结,并不是对抗日终将取得最后胜利还有什么疑问,而是表示红军战士迫不及待,渴望杀敌的急切心情。在意 蕴上,则推宕生姿,饶有余味,平常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指这种手法。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