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与崔杼弑君有关的诗句

1.崔杼弑君翻译

原文;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

崔杼之于,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造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昊。王予之朱方①。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贵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翻译;崔杼与庆封合谋杀害齐庄公。庄公死后,二人另立景公为国君,崔杼给他作相。

庆封又想杀掉崔杼,取代他为相。于是他挑拨崔杼的儿子们,让他们争夺做后嗣的资格。崔杼的儿子们相互私下争斗起来。崔杼去见庆封,告诉他这件事。庆封对崔抒说;“你姑且留在这里,我将派兵去把他们杀掉!”于是派卢满嫳起兵去诛杀他们,把崔杼的妻儿老小以及宗族亲属斩尽杀绝了,烧了他的房屋住宅,回报崔杼说:“我已把他们杀死了,”崔杼回去,无家可归,因而自缢而死。

庆封做了齐景公的相,景公深以为苦。庆封外出打猎,景公同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起兵讨伐庆封。庆封凭借他的属下同景公交战,未能取胜,就逃亡到鲁国。齐国就这事责备鲁国。庆封又离开鲁国进入吴国,吴王把朱方邑封给了他。楚灵王听说这事,就率领诸侯军进攻吴国,包围朱方,攻克了它,俘获了庆封,让他背着斧质在诸侯军中巡行示众,并让他喊道:“不要象齐国的庆封那样,杀害自己的君主,欺凌丧父的新君,强迫大夫盟誓!”然后才杀了他。

黄帝那样尊贵也要死;尧舜那样贤德也要死;盂贲那样勇武也要死;人本来都要死,象庆封这样的,可以说是死而又死了。自身被杀,宗族亲属也不能保全,这是为非作歹的缘故。大凡邪恶的人做事,开始时互相帮助,到后来一定相互憎恨。行事符合道义的就不是这样,他们开始时互相帮助,时间长了互相信任,最后互相亲近,后代的人把这种做法当作准则

2.崔杼弑君的故事,在线等,快点

<崔杼弑君>的原文;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

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

于是扌豕 崔杼之于,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造之。

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

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

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昊。

王予之朱方①。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

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

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贵之勇而死,人固皆死。

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

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3.记录“崔杼弑君”的史官三兄弟都是什么名字

记录“崔杼弑君”的史官三兄弟被没有留下姓名,因为他们是齐国的太史,因为后人称他们为齐太史,并不是他们的名字。

公元前548年,齐庄公与崔杼之妻东郭姜通奸,多次去崔杼家,还把崔杼的帽子赏给别人。庄公的侍从说:“不可。”

齐庄公说:“不用崔子的帽子,难道就没有帽子了?” 崔杼大怒,借庄公伐晋,想与晋国合谋袭庄公但未得机会。庄公曾鞭笞宦官贾举,贾举又被任为内侍,替崔杼寻找庄公的漏隙。

五月,莒国国君朝见齐君,庄公在甲戌日宴请莒君。崔杼谎称有病不上朝。

乙亥,庄公探望崔杼,但意在其妻东郭姜,故接着调戏东郭姜。东郭姜入室,与崔杼一起把门关上不出,齐庄公抱柱唱歌。

这时贾举把庄公的侍从武士拦在外面而自己进入院子,把院门关上。崔杼的徒众手执兵器一拥而上。

庄公请求和解,众人不答应,庄公又请求盟誓定约,众人也不答应,庄公于是请求到宗庙自杀,众人仍不答应。大家说:“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

近于公宫。陪臣争趣有淫者,不知二命。”

庄公跳墙想逃跑,被射中大腿,反坠墙里,被杀。 上大夫晏婴在崔杼家门口喊说:“君主为社稷而死,我也为君主而死;君主为社稷而逃亡,我也为君主而逃亡。

如果他是为了自己的错误而死而逃亡,又不是他的亲宠之臣,谁愿意这样去作?”门开后,晏婴进去,枕在尸首上大哭。又起来跳了三次后,出去。

旁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晏婴。”崔杼说:“民众对他有期许,放过他可以得到民心。”

齐国太史公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崔杼大怒,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

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

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

4.记录“崔杼弑君”的史官三兄弟都是什么名字

记录“崔杼弑君”的史官三兄弟被没有留下姓名,因为他们是齐国的太史,因为后人称他们为齐太史,并不是他们的名字。

公元前548年,齐庄公与崔杼之妻东郭姜通奸,多次去崔杼家,还把崔杼的帽子赏给别人。庄公的侍从说:“不可。”齐庄公说:“不用崔子的帽子,难道就没有帽子了?”

崔杼大怒,借庄公伐晋,想与晋国合谋袭庄公但未得机会。庄公曾鞭笞宦官贾举,贾举又被任为内侍,替崔杼寻找庄公的漏隙。

五月,莒国国君朝见齐君,庄公在甲戌日宴请莒君。崔杼谎称有病不上朝。

乙亥,庄公探望崔杼,但意在其妻东郭姜,故接着调戏东郭姜。东郭姜入室,与崔杼一起把门关上不出,齐庄公抱柱唱歌。这时贾举把庄公的侍从武士拦在外面而自己进入院子,把院门关上。崔杼的徒众手执兵器一拥而上。庄公请求和解,众人不答应,庄公又请求盟誓定约,众人也不答应,庄公于是请求到宗庙自杀,众人仍不答应。大家说:“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争趣有淫者,不知二命。”庄公跳墙想逃跑,被射中大腿,反坠墙里,被杀。

上大夫晏婴在崔杼家门口喊说:“君主为社稷而死,我也为君主而死;君主为社稷而逃亡,我也为君主而逃亡。如果他是为了自己的错误而死而逃亡,又不是他的亲宠之臣,谁愿意这样去作?”门开后,晏婴进去,枕在尸首上大哭。又起来跳了三次后,出去。旁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晏婴。”崔杼说:“民众对他有期许,放过他可以得到民心。”

齐国太史公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崔杼大怒,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

5.同是弑君并让史官如实记载其事,赵盾与崔杼为何结局相差这么远

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那是很频繁的事。

由于名分的问题,臣弑君后,一般都只有再立被杀的君主的儿子或其它与他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为君。如此一来,弑君者与继位者的关系就极为微妙了。

如果说继位者与弑君者原来是同谋,那正常情况下,继位者会在事成后给予弑君者以大权并宠幸之,如吴王阖闾与伍员。但是如果弑君行为只是臣子自己所为,那弑君后,弑君者与继位者的关系可就不好说了。

说来不外乎有两种情况:其一,弑君者把持朝政,继位者为傀儡;其二,弑君者完全还政给继位者,自己则由继位者发落。现在就说说赵盾与崔杼的事。

《史记》关于赵盾弑君前后描述如下:灵公元年四月,秦康公曰:“昔文公之入也无卫,故有吕、郤之患。”乃多与公子雍卫。

太子母缪嬴日夜抱太子以号泣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而外求君,将安置此?”出朝,则抱以适赵盾所,顿首曰:“先君奉此子而属之子,曰‘此于材,吾受其赐,不材,吾怨子’。今君卒,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赵盾与诸大夫皆患缪嬴,且畏诛,乃背所迎而立太子夷皋,是为灵公。

发兵以距秦送公子雍者。赵盾为将,往山秦,败之令狐。

先蔑、随会亡奔秦。秋,齐、宋、卫、郑、曹、许君皆会赵盾,盟于扈,以灵公初立故也。

四年,伐秦,取少梁。秦亦取晋之殽。

六年,秦康公伐晋,取羁马。晋侯怒,使赵盾、赵穿、郤缺击秦,大战河曲,赵穿最有功。

七年,晋六卿患随会亡在秦,常为晋乱,乃详令魏寿余反晋降秦。秦使随会之魏,因执会以归晋。

八年,周顷王崩,公卿争权,故不赴。晋使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

是年,楚庄王初即位。十二年,齐人弑其君懿公。

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

随会先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麑刺赵盾。

盾闺门开,居处节,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

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

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

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

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啮狗名敖。

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

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

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问其名,弗告。

明亦因亡去。盾遂奔,未出晋境。

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桃园而迎赵盾。赵盾素贵,得民和;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

盾复位。晋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视于朝。

盾曰:“弑者赵穿,我无罪。”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 赵盾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

简单来说,就是当初晋君死后,赵盾本来想立一位比较优秀的公子继位的,但是因为当初晋君已经立了太子,太子的母亲不服,老向赵盾哭求。赵盾无奈之下,只好立了太子,即晋灵公。

但是晋灵公继位并长大后,昏庸残暴,并欲杀赵盾。赵盾得人帮助逃出,但是没有逃出晋国,他弟弟赵穿就带人到宫中桃园刺杀了灵公并把赵盾迎接回来,而且让他把持朝政。

于是晋国的太史董狐写道:“赵盾杀死了自己的国君。”在朝廷上传给大家看。

赵盾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我没罪。”太史说:“你是正卿,你逃跑了但没有逃出晋国国境,你回来也没有杀死作乱的人,不是你是谁呢?”赵盾无话可说,也只好让史官这么写了。

《史记》关于崔杼弑君前后描述如下:年,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庄公通之,数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赐人。

侍者曰:“不可。”崔杼怒,因其伐晋,欲与晋合谋袭齐而不得间。

庄公尝笞宦者贾举,贾举复侍,为崔杼间公以报怨。五月,莒子朝齐,齐以甲戌飨之。

崔杼称病不视事。乙亥,公问崔杼病,遂从崔杼妻。

崔杼妻入室,与崔杼自闭户不出,公拥柱而歌。宦者贾举遮公从官而入,闭门,崔杼之徒持兵从中起。

公登台而请解,不许;请盟,不许;请自杀于庙,不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

近于公宫。陪臣争趣有淫者,不知二命。”

公逾墙,射中公股,公反坠,遂弑之。晏婴立崔杼门外,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若为己死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门开而入,枕公尸而哭,三踊而出。人谓崔杼:“必杀之。”

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丁丑,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

景公母,鲁叔孙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

二相恐乱起,乃与国人盟曰:“不与崔庆者死!”晏子仰天曰:“婴所不获,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从!”不肯盟。庆封欲杀晏子,崔杼曰:“忠臣也,舍之。”

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

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景公元年,初,崔杼生子成及强,其母死。

6.和鸿鹄有关的诗句

1、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2、鸿鹄下翩翩------宋 张元干《水调歌头·平日几经过》

3、弄晴丝、目送天涯鸿鹄------宋 韩元吉 《念奴娇·湖山泥影》

4、千里吹飞鸿鹄------宋 赵长卿 《念奴娇·桂华蟾魄》

5、鸿鹄飞来天际------宋 辛弃疾《念奴娇·少年握槊》

6、燕雀岂知鸿鹄------宋 辛弃疾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7、鸿鹄本高骞------宋 韩淲 《水调歌头·一枕暑风外》

8、鸿鹄万里游------唐王昌龄 《留别岑参兄弟》

9、鸿鹄在高树------宋 姜夔《昔游诗 其九》

10、天晴鸿鹄高------宋 张耒 《偶成》

7.为什么崔杼连杀三位史官,虽然十分生气,但心里却很恐慌呢

庄公六年(前548年),庄公与崔杼之妻 通奸,多次去崔杼家,还把崔杼的冠赏给别人。

庄公的侍从说:“不可。” 崔杼大怒,借庄公伐晋,想与 晋国合谋袭庄公但未得机会。

庄公曾鞭苔 宦官 贾举,贾举又被任为 内侍,替崔杼寻找庄公的漏隙。 五月, 莒国 国君朝见 齐君,庄公在 甲戌日宴请莒君。

崔杼谎称有病不上朝。 乙亥,庄公探望崔杼,但意在其妻,故接着调戏崔杼之妻。

崔妻入室,与崔杼同把门关上不出,庄公抱柱唱歌。这时贾举把庄公的侍从 武士拦在外面而自己进入院子,把院门关上。

崔杼的徒众手执 兵器一拥而上。庄公请求和解,众人不答应,庄公又请求 盟誓定约,众人也不答应,庄公于是请求到 宗庙 自杀,众人仍不答应。

大家说:“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

陪臣争趣有淫者,不知二命。”庄公跳墙想逃跑,被射中大腿,反坠墙里,被杀。

上大夫 晏婴在崔杼家门口喊说:“ 君主为 社稷而死,我也为君主而死;君主为社稷而逃亡,我也为君主而逃亡。如果他是为了自己的错误而死而逃亡,又不是他的亲宠之臣,谁愿意这样去作?”门开后,晏婴进去,枕在尸首上大哭。

又起来跳了三次后,出去。旁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晏婴。”

崔杼说:“民众对他有期许,放过他可以得到民心。”寄希望后世谅解的“乱臣贼子”?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之间、诸侯内部君臣之间,整天处于打打杀杀、争权夺利之中,分不清哪是正义的,哪是非正义的。

于是“孔子做《 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为什么“乱臣贼子惧”,因为你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有了判断标准,孔子的笔说了算。

其实何止孔子,那时侯凡是主管写史的太史官,都掌握了“ 生杀予夺”的大权,大笔一挥,就可把某一个人永远钉于 历史的耻辱柱上。 “乱臣贼子”,其罪首为弑君。

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代里,不管君是昏君还是 明君,谁把他杀了,谁就是“贰臣”,就是乱臣贼子的首恶,“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受这种思想影响,不知冤死了多少忠臣良将, 比如后世南宋的 岳飞,抗金既将成功,被昏君 赵构以“ 十二道金牌”招回,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其 岳家军虽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誉,但就是不敢说皇帝半个不字。

照现代人看来,象赵构这样的混蛋,保他做甚?他不该死,岂不是太没有 天理了? 春秋时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有血气的“乱臣贼子”,他的名字叫崔杼。崔杼是“弑君”者之一,史官记载: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

为阻挡史官这样写,崔杼连杀了齐国负责写史的太史三兄弟,但还是没有拦住史官之笔,于是他叹息说:“吾惧社稷之陨,不得已而为此,虽直书,人必谅我”,什么意思呢?他说:“我是为了保全国家社稷,没办法才担起了这份罪名,后人是会理解我的。”史官执意要把他写成弑君的“乱臣贼子”,崔杼也没有办法,不过,他相信自己做的没有错,相信“好在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相信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三千前年是“乱臣贼子”,三千年后说不定就是敢于惩奸除暴的英雄? 崔杼做了将近三千年的“乱臣贼子”,依 孙玉良看来,早该给他翻案了。

崔杼弑君不假,但要看他为什么弑君,有没有弑君的正当理由。崔杼是齐国的“四朝元老”,从 齐惠公时就以“弱冠之年”受宠,齐灵公晚年犯了“废长立幼”的错误,废太子光,改立宠妃所生的小儿子牙为太子,崔杼看不公,帮助公子光杀死公子牙母子,并立其为君,是为 齐庄公。

孰料齐庄公是个大淫虫,宫中诸多嫔妃还不够,竟看中了崔杼的美丽妻子 棠姜,并屡次与之私通。崔杼再怎么说是你的得力大臣,几朝元老,又是扶立你的恩公,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何况是给全国人民做出表率的国王?崔杼是可忍孰不可忍,设计将齐庄公杀了,何罪之有? “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崔杼明知弑君是诛九族的大罪而为之,英雄也!妻子棠姜与国君私通,崔杼对妻子公然给自己戴绿帽子十分生气,责问棠姜为什么不反抗,棠姜说:“彼挟国君之势以临我,非一妇人所敢拒也!……妾自知有罪,不敢言耳!”,齐庄公是一国之君,我只是一个小妇人,怎么敢违抗他的旨意呢?见妻子说得有理,崔杼又是个柔情的英雄,对棠姜用情甚深,因此原谅了她。

杀了庄公,崔杼与庆封共立景公为君,为右相。庆封打算杀死不与他们合作的 晏子,但崔杼认为晏子是个忠臣,素有民心,因此放过了他。

崔杼虽是权倾朝野,但有可杀有可不杀,因为没有滥杀无辜杀死晏子,才有了后来的一代名相。 崔杼最大的“ 污点”,是杀死了三位不肯就范的史官。

崔杼弑死昏君齐庄公后,打算让负责写史的太史官说齐庄公是暴病而亡,如果史官直言崔杼弑君,崔杼岂不有“灭九族”的大罪?崔杼虽是 权臣,当时无生命危险,难免过后有人秋后算帐,留下千古骂名。但史官就是不听,直言“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孔子创造的“春秋笔法”直是害死人,写这么简单,后人不知道前因后果,岂不冤枉死人?你因避讳不说国君的污点,难道做臣子的就活该蒙受冤屈?要知道,用刀枪可以杀死人的肉身,以笔为刀是可以杀死人的心灵的。

崔杼一怒之下杀。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