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5年级古诗书中的闺怨诗有以下几首,请鉴赏: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献瑞,吉星临门。 祝你学业进步,马到功成。 2.唐诗《闺怨》拼音版沈如筠guī yuàn èr shǒu ·qí yī táng dài :shěn rú jun1 yàn jìn shū nán jì ,chóu duō mèng bú chéng 。 yuàn suí gū yuè yǐng ,liú zhào fú bō yíng 。 原文如下: 《闺怨二首·其一》 唐代: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译文: 大雁都已飞走了,书信再难寄出。愁绪多得让人难以入眠。 多希望能追随那无处不在的月影,将光辉照射到你的军营。 赏析: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愁怨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3.关于闺怨的古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____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____孟郊《登科后》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____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____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____刘方平《春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____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____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____王昌龄《闺怨》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____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____李商隐《嫦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____杜牧《秋夕》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____李白《春思》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____白居易《后宫词》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____曹植《明月上高楼》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____鱼玄机《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____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____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____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____秦观《南歌子·香墨弯弯画》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____石孝友《眼儿媚·愁云淡淡雨潇潇》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____元稹《行宫》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____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____徐灿《菩萨蛮·秋闺》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____温庭筠《瑶瑟怨》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影孤怜夜永。 永夜怜孤影。____苏轼《菩萨蛮·回文秋闺怨》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____朱庆馀《宫词 / 宫中词》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____刘方平《春怨》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 ____秦观《南歌子·香墨弯弯画》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____王昌龄《闺怨》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____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____徐再思《阳春曲·闺怨》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____李清照《点绛唇·闺思》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____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伫立伤神。 无奈轻寒著摸人。____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困花压蕊丝丝雨,不堪只共愁人语。 ____徐灿《菩萨蛮·春闺》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____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____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____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____杜甫《月夜》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____薛道衡《昔昔盐》紫燕一双娇语碎,翠屏十二晚峰齐,梦魂消散醉空闺。____毛熙震《浣溪沙·花榭香红烟景迷》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 ____司马扎《宫怨 / 闺怨》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____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____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____李商隐《日射》行坐深闺里。 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____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4.唐诗《闺怨》拼音版沈如筠guī yuàn èr shǒu ·qí yī táng dài :shěn rú jun1 yàn jìn shū nán jì ,chóu duō mèng bú chéng 。 yuàn suí gū yuè yǐng ,liú zhào fú bō yíng 。 原文如下: 《闺怨二首·其一》 唐代: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译文: 大雁都已飞走了,书信再难寄出。 愁绪多得让人难以入眠。多希望能追随那无处不在的月影,将光辉照射到你的军营。 赏析: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 「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 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愁怨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5.沈如筠唐诗《闺怨》拼音版guī yuàn èr shǒu ·qí yī táng dài :shěn rú jun1 yàn jìn shū nán jì ,chóu duō mèng bú chéng 。 yuàn suí gū yuè yǐng ,liú zhào fú bō yíng 。 原文如下: 《闺怨二首·其一》 唐代: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译文: 大雁都已飞走了,书信再难寄出。 愁绪多得让人难以入眠。多希望能追随那无处不在的月影,将光辉照射到你的军营。 赏析: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 「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 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愁怨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6.古诗文:闺怨 古诗文:闺怨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春 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忆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长相思李白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 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7.《古诗十九首》中有哪几首是闺怨诗《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诗十九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这十九首诗歌表现的都是“普遍的人性”,梁实秋先生说过:“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作品之基础”。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古诗十九首》中描写“闺怨”的诗歌堪称古人爱情的经典之作。 《古诗十九首》中属于“闺怨诗”的一共有7首,它们分别是: 1、《行行重行行》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方;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朝南枝。 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2、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笼罩在一片草色凄凄,垂柳郁郁的哀怨气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灵的重压,使她迸发出“空床难独守”这一无声却又是赤裸裸的情热的呐喊。 3、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作者将所抒之情融于幻景之中。对于声音的描写细腻生动,歌者与听者遥相呼应,把失意之人的徘徊、悲切、希冀全面地展现出来了。阅读时,要细细体会诗中那种若隐若现、缥缈空灵的意境。 4、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5、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该诗或云是婚后夫有远行,妻子怨别之作。然细玩诗意,恐不然。或许是写一对男女已有成约而尚未成婚,男方迟迟不来迎娶,女方遂有种种疑虑哀伤,作出这首感情细腻曲折之诗。此诗也表现了主人公对于感情含蓄的表达,可以看出古代女子的婚姻观和爱情观。 6、迢迢牵牛星(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著名的)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7、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此诗写闺怨离愁,诗中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 注:回答问题应该用自己的话说,“复制”“粘贴”意义不大。 8.古诗“闺怨”最后一句表达主人公怎样的思想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 “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 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9.闺怨一诗,开头写闺中少女不曾愁,是否违反题意不会的~ 建议你去看看王昌龄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 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 “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 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 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这就很耐人寻味。 〔注〕①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