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青衣案

1.描写"青衣"的诗词有哪些

1、唐·白居易《三年除夜》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

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

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 七十期渐近,万缘心已忘。

不唯少欢乐,兼亦无悲伤。 素屏应居士,青衣侍孟光。

夫妻老相对,各坐一绳床。 2、唐·薛涛《忆荔枝》 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

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 3、唐·鱼玄机《访赵炼师不遇》 何处同仙侣,青衣独在家。

暖炉留煮药,邻院为煎茶。 画壁灯光暗,幡竿日影斜。

殷勤重回首,墙外数枝花。 4、宋·夏元鼎《西江月(十之三)》 太一画前是道,全凭龙虎成丹。

九还七返保长年。好个逍遥闲汉。

日诣金门玉殿,青衣引赞无言。回风混合万神安。

功向虚无中炼。 5、唐·白居易《池畔逐凉》 风清泉冷竹修修,三伏炎天凉似秋。

黄犬引迎骑马客, 青衣扶下钓鱼舟。衰容自觉宜闲坐,蹇步谁能更远游。

料得此身终老处,只应林下与滩头。

2.宋词《青玉案》的格式

《青玉案》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

辛弃疾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仄仄平平平仄仄。

宝马雕车香满路。

中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仄。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仄仄平平平仄仄。

众里寻他千百度。

中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格律说明:词牌格律与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楷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1、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2、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

3、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另,平仄转换、平仄错叶格以不同颜色区分韵部。

4、下划线:领格字。

5、『』: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3.有一首诗词,里面有浣纱,青衣,回眸等

古代帝王、后妃的春服《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驾仓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王。”

郑玄注:“皆所以顺时气也。”《隋书·礼仪志七》:“(皇后)青衣,青罗为之,制与鞠衣同。”

青色或黑色的衣服汉以后,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辛道度)游学至 雍州城 四五里,比见一大宅,有青衣女子在门。

度 诣门下求飧。”《梁书·侯景传》:“后 景 果乘白马,兵皆青衣。”

唐刘禹锡《和乐天诮失婢榜者》:“新知正相乐,从此脱青衣。”《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李元)正观玩间,忽见一青衣小童,进前作揖。”

《重回明末辽东·听教睢阳袁可立》:“杨太曦和沈寿崇一起来到沈寿崇在驸马府居住的庭院中,远远看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身着一身儒雅青衣便服站立在院中。”穿青衣或黑衣的人(1)指侍女、宫女。

三国魏曹操《与太尉杨彪书》:“有心青衣二人,长奉左右。”《北史·后妃传序》:“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2)婢女;侍童。汉蔡邕《青衣赋》:“噭噭青衣,我思远逝,尔思来追。”

南朝梁费旭《和肃记室〈春日有所思〉》:“芳树发春晖,蔡子望青衣。”唐谷神子《博异志·许汉阳》:“ 汉阳 束带上岸投谒,未行三数步,青衣延入内厅,揖坐云:‘女郎等易服次。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遥见小车来,二青衣夹随之。”青衣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五:“红粉能诗者多,青衣能诗者最少。”

(3)指乐工。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八角鼓乃青衣数辈,或弄弦索,或歌唱打诨,最足解颐。”

《红楼梦》第十三回:“两班青衣按时奏乐。”(4)指役吏,差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神取方版,命笔,不知何词,使青衣执之而去。”儒生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三:“李抱玉主课青衣,胄名奏授祭酒。”

明清时生员名目之一《明史·选举志一》:“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廪、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清史稿·选举志一》:“(考列)五等,廪停作缺。

原停廪者降增,增降附,附降青衣,青衣发社,原发社者黜为民。”老舍《四世同堂》二四:“她能唱青衣,但拿手的是花旦。”

指“青衣神 ”宋 范成大《吴船录》卷上:“山不甚高,绵延有九山头,故又名九顶,旧名青衣山。青衣,蚕丛氏之神也。”

详见青衣神”。

4.描写"青衣"的诗词有哪些

1、唐·白居易《三年除夜》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

七十期渐近,万缘心已忘。不唯少欢乐,兼亦无悲伤。

素屏应居士,青衣侍孟光。夫妻老相对,各坐一绳床。

2、唐·薛涛《忆荔枝》

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

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

3、唐·鱼玄机《访赵炼师不遇》

何处同仙侣,青衣独在家。暖炉留煮药,邻院为煎茶。

画壁灯光暗,幡竿日影斜。殷勤重回首,墙外数枝花。

4、宋·夏元鼎《西江月(十之三)》

太一画前是道,全凭龙虎成丹。九还七返保长年。好个逍遥闲汉。

日诣金门玉殿,青衣引赞无言。回风混合万神安。功向虚无中炼。

5、唐·白居易《池畔逐凉》

风清泉冷竹修修,三伏炎天凉似秋。黄犬引迎骑马客,

青衣扶下钓鱼舟。衰容自觉宜闲坐,蹇步谁能更远游。

料得此身终老处,只应林下与滩头。

5.宋词《青玉案》的格式

辛弃疾——《青玉案》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青玉案》

【内容】: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6.仿写宋词《青玉案》辛弃疾和《醉花阴》李清照

你们老师真实神经,宋词的平仄规则是很严格的,没有认真系统的学过诗词格律,怎么可能仿作宋词,即便写出来也是牛头不对马嘴,甚至会影响学生对宋词音律特点的理解,很多网上的诗词其实只是勉强押韵的打油诗,算不得真正的诗词,这样的作业不做也罢,除非你真的懂诗词格律,否则不要写,要么就从专业的诗词网站上抄一首。除非你真的想做白痴。

【青玉案】

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因取以为调名。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

【醉花阴】

小令,五十二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兹以《漱玉词》为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到10题:青玉案 元夕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词句注释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⑺玉壶: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白话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创创作背景编辑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文学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

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

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1] 名家评价清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秦、周之佳境也。梁启超《艺蘅馆词选》丙卷: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