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以“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琴弦断”这三个意象来表明虽有高尚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备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嫉妒和排挤,长期不被重用,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的悲剧性境遇。 (3分)小题2: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 (2分)“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 (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这正是作者遭受诬陷、被弹劾落职之后心情极度苦闷的时期。生活上的孤独感和政治上的失意感促使他经常离开带湖去上饶的群山之中寻幽探胜,以开释愁怀,转移精力,然而独游山水时的幽寂空虚又使他时时跌回到更加孤独和失意的深渊中。 此词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的产物。上阕,写自己多年来受打击、受压抑和缺少政治知音的处境。 作者连用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词,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遭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挤,长期投闲置散,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不如意的处境使他首先想到的是“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千古知音屈原,所以开头三句就化用屈原《离骚》与杜甫《佳人》诗意来表达自己与之相类的幽怨之怀。 《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又云:“纫秋兰以为佩。” 作者也满怀深情地采撷兰花为佩,以显示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操守;《离骚》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佳人》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作者也在无人的空谷自怨“蛾眉巧”而招嫉。 屈原、杜甫、辛弃疾同样生活在一种国家不幸、小人横行的黑暗时代里。在那样的环境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他们都遭到中伤毁谤,难于在人世存身。 如果要保持高洁,不向恶势力低头屈服,就必然会遭到更大的打击和非难。因正直而遭打击,因遭打击而生“怨”,这只是上阕的第一层意思。 因为,遭到群小打击,还不是最可悲的事。最可悲的是寻遍天下,知音稀少,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抗战主张。 这是处在那个不能发现人民力量的时代的一切爱国士大夫和将领们的共同悲剧。年辈早于作者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小重山》词的结尾感叹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词上阕最后二句即用岳飞之意,以宝瑟清音,弹得弦断也无人会意为喻,表达了与岳飞同样的怨抑之情。 这,是上阕的第二层意思,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层意思。通过这样两个层次的抒写,作者不得志和无知音的悲剧性遭遇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小题2:试题分析:词的下阕,承上阕牢骚之意而把抒情的意蕴进一步深化,感叹自己虚度此生,不能再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下阕头一句,化用《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两句,意极沉痛。 接下来“水满汀州,何处寻芳草”二句,用芳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结尾二句:“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可算全篇的最后一个层次。 其用意在于呼应开篇“空谷无人”之境界,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可以看出,词人大醉之中唤起屈原来一起唱歌,表明人世无同调,只得求之于冥冥之中的千载冤魂,这显然是催人泪下的失意哀歌,是千载同悲的凄厉之歌。 然而就连这幻想之中想求得异代知音共歌舞的场面最终也不能长久,在阵阵松风中,东方破晓,词人酒醒梦消,一下子又跌回到现实世界中。词的最末一句以景结情,更加浓了全篇的幽婉沉郁的气氛。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如:“夜来风叶已鸣廓”,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评价。此句表面写景,却有更深的内涵。从诗人经历来看,“明月”“云”用象征,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诗中写到许多景物意象,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回答时举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如第二联解释理由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 (1)画线句用了拟人、比喻(或化静为动,或移情人景)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如万马奔腾而来,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意对即可) (2)示例1,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词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我认为“拍手笑沙鸥: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因愁在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词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 示例2,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豁达的心境。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词人故意发此痴想、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充满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词人的豁达,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答案纠错|评论 芷艾1085 采纳率:70%擅长:暂未定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无尽相思之情。(1分)“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句是说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本想执笔写信,可短短的信笺却写不下自己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之情,以致泪如雨下。(1分,大意对即可)孤独寂寞之情。(1分)“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是说女主人公独身一人,无人陪伴,以致燕子都可怜她,飞来和她相伴。此句极写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1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2:拟人。(1分)此句把东风写得像人一样,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怨愁。(1分)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忍受的孤独相思之情。(1分)比喻。(1分)“落花”喻指女主人公。(1分)指女主人公备受摧残的情状。(1分)用典。(1分)琵琶怨,指汉代乌孙公主用琵琶表怨情之事。(1分)这是借汉代乌孙公主表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情。(1分) (正确答出任一种修辞都可,答出两种及以上修辞手法的只按第一种给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词因情设景,情景交炼:西湖春色美,离人春怨深,因此“一春不识西湖面”。摇管寄情泪和雨,意长笺短;溟濛的春雨,与迷惘的春思;琐碎的雨声与烦乱的心绪;梁燕的相伴与人的孤寂;落红阵阵与琵琶流怨,这些景与情都交融无间。作者写人,重在摄神,仅疏疏几笔,便勾勒出了动态、揭示了心理、渲染了坏境,使其人的灵动、满纸的凄愁,呼之欲出。 小题2: 试题分析:最后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第四个层面:她通晓音律,善弹琵琶,她把自己的哀怨诉诸其弦:她怨时光的流驶,红颜的短暂,希望春光较长地留在人间;然而东风无情,它不管琵琶的哀怨,仍吹走了春光,把落花吹得满地都是。这落花岂不是自己青春的象征吗?她哀叹自己的美丽年华就这样在离愁别恨中匆匆凋零,等闲消逝……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渔家傲 李清照天接云涛连小题1: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充分表示她对现实的不满及怀才不遇之感。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各2分) 小题1:同意。这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一反其婉约之风。该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天上人间,摇曳多姿,给人应接不暇之感;梦幻现实辉映对照,那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李清照晚年,虽身处困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气概,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答一要点给2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一个有才情,有追求的女性,在封建社会,这种追求是不可能实现了,所以只能在梦中,结合原文具体分析,关键点是对现实的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风格,作者虽是婉约派的代表,但这首诗无论从主题上还是语言方面都倾向于豪放派。可以从主要内容及语言等方面具体分析。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⑴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春雨,春风,斜照);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作者由自然之景起笔,最后写到对人生的思考与认知。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本题3分,景物描绘1分,人生风雨1分,对人生风雨的态度1分)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