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忌讳

1.诗歌常识中使用对仗有哪些禁忌

诗以精练为宗旨,对于对仗句来说,精练尤其重要,从而形成了一些避忌。

避忌就是在作诗中不允许出现的情形。对仗的避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 是避同字,二是避合掌。

诗歌是用最短小的句子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这就要求诗中尽量不要出现相同的字,相同的字容易造成词语的冗余和诗意的平淡。 如王维《既蒙宥罪 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除使君等诸公》:忽蒙汉诏还冠冕,始觉殷王解网罗。

曰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阙共鸣珂。诗中出现了两个“还”字和两个“解”字,这在诗词格律中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出现同字在对仗中是大忌,除诗人为了某种特殊的修辞需要而特意 为之,否则是不允许的。常建这首《听琴秋夜赠寇尊师》中出现的同字,显 然是他特意为之的:常建琴当秋夜听,况是洞中人。

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寒虫临砌默,清吹袅灯频。

何必钟期耳,高闻自可亲。 在对仗中还应当尽量避免同义词相对。

如“河”对“川”,“红”对 “赤”,“兵”对“卒”,否则便是病对。如“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 凉”(韦庄《思归》),其中,“外地”与“异乡”是同义词,“寂寞”与“凄凉”是近义词。

此对实乃句义重复,为对仗一大忌讳,即“合掌”。 合掌是指对仗的两句诗表达同一个意思。

一首诗中,如果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那么上下句的意思就会重复,这就好像两只手 掌合在一起,所以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这种现象在唐代近体诗中会偶尔 见到,宋代以后对合掌的限制更严,基本上不再出现。

如“水流心不竞,云 在意俱迟”(杜甫《江亭》),其中“心不竞”与“意俱迟”是一个意思,就是 犯了 “合掌”之病。又如“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其中“玉蕊会” “牡丹期”也是合掌,因为“玉蕊”是“牡丹”的别称,“会”与“期”的意思也相同。

此外,上下两联对仗结构完全相同,即上一联与下一联对仗方式完全一致,也是应当避免的,这种情况容易使全诗显得呆板。

2.什么是唐诗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

据《全唐诗》及其有关 补遗所载,现存诗有52000余首,作家2300多人。数量之多,作者之众,内容 之广,风格流派之繁,体裁样式之全,均堪称空前。

从题材内容看,唐诗几乎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每个领域。大至国家兴衰、政治得失、社会动乱、战争胜负、民生疾苦,诸如盛唐时的对外用兵,盛唐 至中唐转折时的安史之乱,以及人民在其间受到的征戍与诛求之苦,中晚唐 的三大痼疾——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党争倾轧,无不写入诗中,号称“史 诗”的作品不计其数

小至琴技棋艺、书理画趣、虫鱼鸟兽,亦莫不人诗。 至于那些描写自然田园,歌咏日常生活,抒发离情别绪,赞美建功立业,向 往渔樵山林等传统题材,更多如雨后春笋。

而且形式各异,有纪游体、寓言体、赋体、传记体、传奇体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诗在反映现实的广阔 性和深刻性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代。

它们从许多方面接触到当时社会的重大问 题,如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腐败无能、拒谏饰非、斥贤用奸都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谴责,有的甚至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以 至后人无不感慨道唯唐人方敢如此。同时他们对农夫织妇所受到的种种压迫 与剥削充满了深切的同情,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已成为诗歌创作的一大内 容。

它们还提出了妇女问题、商人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凡此种种都是前代 诗人没有或很少写到的。

唐诗的风格流派更是百花齐放。仅就盛唐而言,“李翰林之飘逸,杜工 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 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高木秉《唐诗品 汇总序》)。

其中,孟襄阳(浩然)、王右丞(维)等人与高适、岑参等人 还被后人奉为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在盛唐之前,还出现过以华 丽壮美著称的“初唐四杰”体和以精工纤巧著称的沈宋体,在盛唐之后,还 出现过以清丽精雅著称的十才子体、以平易通俗著称的元白诗派(亦称长庆 体>、以奇警峭劲著称的韩孟诗派、以精深婉丽著称的温李诗派等。

具体而论,唐诗派别虽多,但总体而论,唐诗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能把充实的内容与饱满的感情,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完美地 结合起来。而这几个因素本是诗歌的基本因素,唐诗不但能兼而有之,且能 将其炉火纯青地融为一体,故而能登上诗歌的顶峰。

唐之前的诗并非没有充 实的内容和饱满的感情,但苦于表现方法、艺术技巧尚不能像唐人那样随心 所欲,作起诗来难免有些板滞拙涩,缺乏活泼流动的韵味与风情。唐之后的 诗并非没有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但很多内容和感情早已被唐 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很难再有所创新,故而作起诗来难免或多从形式及人工 安排上用力,或摆脱不掉因袭的成分,使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应有的情 韵。

但唐诗则不同,历史的机遇使它处于一种最佳的处境。它一方面能保有 充实内容和饱满感惰,一方面又能在写作技巧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因而唐人几乎开口便能写出好诗,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葡萄美 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凉州词》)、“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感情真切,情趣盎然,仿佛一切皆从胸中流出, 并非在有意为诗,但写出来的却是一派有如天籁的真情神韵,这正是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可及处。

就体裁形式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包括“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薮》外编卷三)唐 人发展了汉魏以来的五七言古体诗,既保有其古朴淳美的固有本色,又增加 其生动流走的新貌,特别是能吸收唐以来近体诗的优点,使其声情更加婉转 优美,摇曳多姿。

七言歌行体在六朝时尚属初起阶段,至唐亦蔚为大国。即 使是从南北朝起即已失去其音乐性的乐府诗,在唐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 步。

李白尚喜借旧题写时事,至杜甫则发展为“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 稹《乐府古题序》),专写新题乐府,从本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写实传统。 至白居易,更团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发起了新 乐府运动,使乐府诗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唐人在诗歌体裁上的最大创新还在于律诗。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富有 民族特色的诗体。

所谓律诗即要求按一定的格律程式来写诗。唐人吸取了六 朝永明体诗四声八病说和骈文骈赋崇尚骈偶对仗的合理内核,将其进一步规 则化,产生了新体的律诗。

这些规律主要包括:音调要合乎平仄声的规律。 即在一句之中,要以两字为节平仄声相间,尤其要使偶数字平仄相间,在一 联两句之内,要平仄相对,如五言的出句为“平平平仄仄”的话(七言只需 在前边加上与五言一二两字相异的仄仄即可),那么对句即需作“仄仄仄平 平”(七言则作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在两联之间,即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 联的对句之间要平仄相粘,如五言的上一联对。

3.唐诗有什么规律可言 押韵有什么讲究 如何讲究

唐诗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一,五言古诗。如李白的《春思》

二,乐府,如王昌龄的《塞上曲》,李白的《关山月》

三,七言古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四,七言乐府。如,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

五,五言律诗。如张九龄的《望月怀古》

六,七言律诗。如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七,五言绝句。如,王维的《鹿寨》,《相思》,李白的《静夜思》

八,七言绝句。如贺知章《回乡偶书》,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讲,只要能分清楚所学过的诗是属于哪一类的(这些在学每一首诗时书本上或者老师都会讲到),以及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就可以了。

押韵,其实很简单,注意好平仄的交替,

另外,在唐诗里面讲究的是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押韵

也就是说,单句可以不押韵,但是双句一定要押韵。

当然,如果是诗的句数多的话中途是可以换韵的。

其中的技巧可以通过多点研读唐诗来体会。

4.请懂的说一些古诗五绝,七绝,律诗的规则和禁忌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

“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

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

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

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

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

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

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

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

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

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

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

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

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

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

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

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

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

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

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今体诗 即“近体诗”。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

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排律 诗体名。

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

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

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

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

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

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