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瓜字开头的诗句瓜田不纳履 —— 元 · 杨维桢《屈妇词》 瓜熟子离离 —— 唐 · 李贤《黄台瓜辞》 瓜沙旧戍犹传檄 —— 唐 · 崔涂《己亥岁感事》 瓜洲曾舣 —— 宋 · 彭元逊《六丑·杨花》 瓜果几度凄凉 —— 宋 · 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瓜字初分碧玉年 —— 唐 · 李群玉《醉后赠冯姬》 瓜成人已去 —— 唐 · 张说《寄姚司马》 瓜香浓欲烂 —— 宋 · 徐月溪《含笑花》 瓜李漫浮沉 —— 宋 · 曾几《大暑》 瓜华草草具杯盘 —— 宋 · 葛胜仲《鹊桥仙·七夕》 2.古人是如何为“瓜”字造字的呢金文“瓜”字,像藤蔓分叉处悬结一瓜的形状,是象形字。 只用一个事物来描写众多事物,这是古代造字者造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古人正是抓住了所有“瓜”都会有的特征,来造“瓜”字的。 “瓜”的本义就是“长在藤蔓上的果实”。 人们吃瓜时,常用刀顺着瓜纹切开吃,因此用“瓜分”比喻分割或分配。 “瓜分”后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土地。 春秋时期,齐襄公叫连称和管至父两个人去守卫葵丘,去的时候正是瓜熟的季节,齐襄公就对他们说:“瓜时而往,及瓜而代。” 意思是等到明年瓜熟时候就派人来接替。 后来就把任期已满由他人接替叫做“瓜代”,而官员任职期满由别人来接任的日期叫“瓜期”。 瓜和葛都是蔓生的植物,人们常用“瓜葛”比喻辗转相连的亲戚关系或社会关系,也泛指两件事情互相牵连的关系。 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瓜熟蒂落”常比喻客观条件具备后行事,成功的机会就大。 中国有句老话: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意思是: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条件和事物的规律办事,才能自然地而不是勉强地达到我们的目的。 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是“瓜田李下”这个成语的来源,比喻容易使人误解的地方。 关于“瓜”字还有一个词叫“瓜润”,据汉贾谊《新书•退让》载:梁大夫宋就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楚边界皆种瓜。 梁人勤灌溉,其瓜美;楚人稀浇灌,其瓜恶。 楚人恶梁瓜优于己,夜往骚之。 梁人觉,思报复,宋就勿许,反使人夜往灌润楚瓜,楚瓜亦美。、事觉,楚令大悦,闻之于楚王,梁楚以此交好。 故后以“瓜润”喻以德报怨,消除仇隙。 3.求一句有个瓜字的相思诗“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出处:《国风·卫风·木瓜》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被后世认为是描述男女情谊的佳篇。《国风·卫风·木瓜》先秦/佚名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翻译: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赏析:“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 “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 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