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找到描写瘟疫、传染、流行病的古诗词,那位文学素养高的大侠帮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痘疹恶疾胜疮伤,不信人间有异力; 泡紫毒生追命药,浆清气绝索魂汤。 时行户户多遭难,传染人人尽着伤, 不是武王多福荫,枉教军士丧沙场。 2.唐诗中的节令风俗隋唐五代是中国节令风俗划时代的大变革时期。 节令的特性发生了重大 变化,自汉魏以来的以禁忌、迷信、祓禊、禳除为主要特征的节令风俗,开 始转变为娱乐型和礼仪型,成为名符其实的“佳节良辰”。随着这一特性的 转变,节令风俗的许多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元旦,爆竹的驱鬼之意渐趋淡 漠,而成为人们除旧岁庆新年的娱乐喜庆活动。 击鼓驱鬼除瘟疫的祭祀形式 ——驱傩,虽然仍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娱乐的成分大大加强,成为一种 “娱神又娱人”的歌舞。元宵节祭神灯火变成了人们游观的花灯。 上巳节的 祓禊已为踏青游春所替代。中秋节的拜月礼仪变成了文人墨客玩月、赏月的 消遣。 每逢佳节,宫廷中大摆宴席,歌舞通宵彻夜,欢度良宵美景。民间则 是“士女如云,车马塞路”。 《隋书·柳彧传》说:隋文帝时,京城及外州, 每正月望夜,“高棚跨路,广幕陵云,袨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 竹繁会,竭赀破产,竞此一时”。 这段文字反映了隋代长安元宵之夜的盛况, 也体现了节令习俗在性质上的转变。 这一时期,不仅节令风俗中原有的内容向娱乐型转变,而且产生出许多 新的风俗,极大地丰富了古代节令风俗的内容。 比如,大量的娱乐活动出现 在节令风俗中,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步打、拔河、射箭、走马、斗鸡、斗百草、乞巧等等,形式各种各样,内容绚丽多彩。这些娱乐活动在不同季 节、不同的节日中进行,具有鲜明的季节性,极大地增加了当时节令习俗中 的娱乐性因素。 唐代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节日,如千秋节、中和节等。此外,将元宵赏灯 的时间正式定为正月十五。 晦日送穷、清明扫墓、改“端五”为“端午”、中秋赏月、重阳正式定为节日等都始于隋唐时代。 隋唐五代时期,有关节日的神话传说故事,不再笼罩在一片神秘的迷雾 中,原来充满妖异、灾变、吉凶、忌讳、卜筮等迷信色彩的内容开始被具有 人情味和浪漫气息的内容所代替,体现了节令的愈加生活化。 比如,唐代出 现了钟馗捉鬼的传说故事,并迅速在民间广泛传播,于是到晚唐五代时,滑 稽有趣的钟馗取代了汉魏时的凶神神荼、郁垒,成为家家户户驱鬼避邪的门 神。再如,起源于自然崇拜的拜月习俗,演变为赏月、玩月等娱乐活动。 人 们仰望皓洁的月亮,产生出无穷的憧憬和遐想,于是便产生了吴刚砍桂树、唐玄宗夜游月宫等美丽的传说。这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中秋节赏月习俗的盛 况,同时也反映了隋唐五代时期人们丰富的生活情趣和节令风俗的新面貌。 中国节令风俗的特点之一,就是礼俗与风俗紧密结合。这一特点在隋唐 五代时期表现得很充分。 比如,清明祭扫本是民间习俗,到唐玄宗时列入礼 典,就变成了礼俗。在隋唐两朝的礼典中,元旦时举行迎春、迎神之仪,社 日的祭社神,上巳日的春禊,千秋节的庆典,改换年号,册立太子,公主出 嫁及吉兆等国家大喜庆,举行的大酺等都是重要的礼俗,同时,这些又是节 令风俗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下面就隋唐五代节令风俗中的新内容分别加以论述。 门神钟馗 “门神”一词,始见于《礼记·丧大记》郑玄注:“君释菜, 礼门神”。 古代祀典中有五祀之说,所谓“五祀”,即祭祀门、户、井、灶、土地等五神。门神就是其中之一。 周朝时,门神无名又无姓,虽然《礼记》 中已有门神的记载,但此时门神并无具体物象可指。到战国、两汉时,才逐 渐形象化,出现了图绘的司门之神——神荼和郁垒。 大约到晚唐及五代时候,门神由神荼、郁垒换成了钟馗。宋代沈括《补 笔谈》卷三引吴道子的钟馗画上唐人题记及高承《事物纪原》说:开元年间, 唐玄宗从骊山校场回来,忽然得了恶性疟疾,巫师们用尽了心计,忙活了一 个多月也未能治好。 一天深夜,玄宗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小鬼身穿绛色衣, 一脚着靴,一脚赤足,腰间挂着一靴,来盗窃杨贵妃的紫香囊和玄宗皇帝的 玉笛。这时一大鬼“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鞹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 然后擘而啖之。” 唐玄宗惊问道:“你是谁?”大鬼回答:“臣钟馗氏,即 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 唐玄宗大梦醒来,病一下好 了。于是召大画家吴道子,告诉他梦中所见形象。 吴道子不愧为一代画坛大 师,听完后挥洒丹青,一会便画成了。玄宗皇帝瞠视很久,说道:“真想不 到与我梦里的形象一样!”赏给吴道子百金,并题诗一首。 这虽是一则传说故事,但它是有史实根据的。唐代吴道子确实画过钟馗 像。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说:“吴道子有《十指钟旭》传于代”。 “钟旭”当是“钟馗”。 宋人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记载,吴道子的钟馗图 在唐亡以后,曾被蜀后主王衍所得。吴道子画钟馗图之后,唐玄宗下令将钟 馗像“因图异状,颁显有司”,使钟馗开始成为辟邪驱鬼的门神。 这一点还 可以从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刘禹锡《为李中丞谢赐钟馗历日表》、《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等文中得到印证。当时,每逢新年,唐朝 皇帝便将钟馗像和新历日赐给近臣,而赐予钟馗像的目的是“图写威神,驱 除群厉,⋯⋯增门户之贵。” 可见,钟馗已经具有门神的职能了。 唐代敦煌流行一种六言体歌谣,称作《儿郎伟。 3.唐诗中的敬亭山指的是哪座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敬亭山,又名査 山。 位于安徽宣城县城北5公里。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 座,主峰叫一峰。 敬亭山万壑千岩,风景秀丽,有翠云庵、广教寺、十贤祠、穿云亭、丹 梯亭、额珠楼、太白楼、勒诗石、双塔等古迹。 随着日月流逝,诸胜景仅存双 塔与古昭亭石坊。 敬亭山美景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前来游历陚诗,如南齐诗人谢眺《游敬 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 李白曾先后七次登临敬亭山,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盛赞。 随 着谢李诗篇的传颂,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宣城县志》称:“敬亭 (山)自谢(跳)李(白)相继陚诗,遂有名天下。” 自唐以来,敬亭山的人文景观日益增多,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主要有一 峰庵,因建在主峰一峰故而得名。明代梅守德作有“冬日喜初晴,篱边尚菊 英。 岩云沉梵影,林蔼落钟声”的诗句。拥翠亭,曾是李白独坐题诗处。 其碧 山千层,敬亭风光,青翠欲滴,拥落身前,故名拥翠亭。清人王可第曾作诗: “探奇曾不厌,一榻拥昭亭,坐爱双溪碧……”云齐阁,取谢跳诗“含沓与云 齐”而命名。 翠云庵,位于敬亭山腰,原名卜静室,在元代末期时被毁,后来于明朝时重建。 明人贡安国曾赋诗曰:“小阁虚岩畔,回蹊古桧端。 朝晕开锦眺,秋色在雕阑……” 继谢眺、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陚,绘画写记,历代吟诵敬亭山的 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 4.请问古诗中形容医者的无私情怀的诗句1、讲诚信, 爱岗敬业,精益求精, 救死扶伤医德高。 2、“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赞美像董奉一样的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3、“橘井泉香”典故的也与医有关。典故说的是西汉时湖南有位叫苏耽的道人,身怀绝技,对母亲极为孝顺,后得道升仙。在成仙前,苏耽嘱咐母亲,明年将有瘟疫流行,到时可用庭中井水与橘叶治疗。。“橘井泉香”一词与上述“杏林春暖”、“悬壶济世”一样,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医家常常以“橘井”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 好象没有什么现成的诗句,编两句: 悬壶济世,精益求精橘井泉香。 杏林春暖,救死扶伤医德高尚。 嘿嘿,要是需要横批的话,“妙手回春”如何? 5.古代“瘟疫”在现代是什么病古代的瘟疫在现代是指传染病。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等。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满意请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