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一首唐诗宋词,不算标点符号 有56个字的南唐算么?凑合一下啦~ 【感怀】 李煜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 层城无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 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 不行的话还有—— 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2.古代唐诗或宋词中有标点吗有一定的表示停顿的符号,但和现在的标点不同,没有那么丰富。 以下是标点符号的历史,仅供参考: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 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 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 ”“……”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 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 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 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 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次年被批准。 3.古代唐诗或宋词中有标点吗有一定的表示停顿的符号,但和现在的标点不同,没有那么丰富。以下是标点符号的历史,仅供参考: 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次年被批准。 4.130个字的诗词(没有标点符号)兰陵王(130字)——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大酺(133字)——周邦彦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 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粘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 奈愁极频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 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自心目。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 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 夜游共谁秉烛? 歌头(136字)——唐庄宗 赏芳春,暖风飘箔。 莺啼绿树,轻烟笼晚阁。杏桃红,开繁萼。 灵和殿,禁柳千行斜,金丝络。夏云多,奇峰如削,纨扇动微凉,轻绡薄。 梅雨霁,火云烁。临水槛,永日逃繁暑,泛觥酌。 露华浓,冷高梧。雕万叶,一霎晚风。 蝉声新雨歇,惜惜此光阴,如流水,东篱菊残时,叹萧索。繁阴积,岁时暮。 景难留,不觉朱颜失却。好容光,且且须呼宾友。 西园长宵,宴云谣。歌皓齿,且行乐。 多丽(139字)——晁补之 新秋近,晋公别馆开筵。喜清时、衔杯乐圣,未饶绿野堂边。 绣屏深、丽人乍出,坐中雷雨起鵾弦。花暖间关,冰凝幽咽,宝钗摇动坠金钿。 未弹了、昭君遗怨,四坐已凄然。西风里、香街驻马,嬉笑微传。 算从来、司空惯,断肠初对云鬟。夜将阑、井梧下叶,砌蛩收响悄林蝉。 赖得多愁,浔阳司马,当时不在绮筵前。竞叹赏、檀槽倚困,沈醉到觥船。 芳春调、红英翠萼,重变新妍。 5.能不能帮我找一个 宋词 带标点符号一共135字 谢谢谢谢宋词词谱算字数都是不带标点的,带标点135字不太好找,找几个140字左右的,你参考下吧!第一首,不算题目140个字。 带标点摸鱼儿 金朝 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第二首 不算题目134字带标点疏影 宋朝 姜夔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6.古代诗词有标点符号的吗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 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典籍中,大多数是不用标点符号的。不用标点符号,不等于说不用断句。 这个断句,是要读者自己来做的。因此,古人非常重视断句训练。 《礼记·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释义:学生入学一年就要考核“离经辨志”的能力。所谓“离经”,是指离析经文文句,也就是断句;所谓“辨志”,是指辨解文句内容。 其实,离经和辨志是同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标点文言文的过程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 标点有误,反映出对原文的理解必定有错误。只有反复考察原文,弄懂原文的含义,才能正确地标点断句。 古人把阅读文章的断句功夫,叫作“句读(dòu)”。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红笔断句,学生水平提高以后,不需句读,就能够通读文章。 句读的基本原则就是“语绝为句,语顿为读。”释义:语气结束的地方为“句”,用圈来标记;没有结束的文句叫作“读”,用点来标记。 古人常用“可圈可点”一词,赞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业。 我国也有一些古代的典籍,在抄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时候,就把句读标出来了,这是说我国古代也有标点符号的原因。 但是,这样的标点符号很不规范统一,随意性很大,而且使用得也很少。 扩展资料: 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 标点符号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了商品。 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这还不够,还要分段。 古人的书是没有分段的,也没有章节。今天我们看《论语》,一篇与另一篇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卷只是物质上的单位,竹简不够了,再换一卷继续写。 中国古代的书是这样,印度、阿拉伯、欧洲的书也是这样。印刷术出来之后,出版商才开始给书籍做段落篇幅的划分。 我国现在通用的标点符号,是在我国古代的“句读”“圈点”等标点和符号的基础上,再引进西方国家的一些标点符号,经过百余年的使用改造融合而成的。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 “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外国的技术,以对付外国的侵略。要学习,先得了解。 西洋标点便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国。 清末的外交官张德彝,是我国第一个介绍西方标点符号的人。 张德彝随浦安臣使团出使欧美,1868-1869年写出《再述奇》(今名《欧美环游记》)记述了他在美、英、法三国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见闻。其中有一段对西洋标点符号的叙述,是我们见到的最早介绍西洋标点的文字。 在中国第一个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著书立说的人,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严复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很了解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 1904年,他在所著的《英文汉话》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一些新式标点符号,这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而大张旗鼓地号召在社会上推广使用标点符号,是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了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为主要内容的书面语革新运动,有不少文章、书信提到了使用标点的问题,开展了使用新式标点的讨论,在社会上,尤其是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天津频道>>标点符号 五六百年前才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