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石刻的诗句姑苏台杂句(李绅) 越王巧破夫差国,来献黄金重雕刻。西施醉舞花艳倾, 妒月娇娥恣妖惑。姑苏百尺晓铺开,楼楣尽化黄金台。 歌清管咽欢未极,越师戈甲浮江来。伍胥抉目看吴灭, 范蠡全身霸西越。寂寞千年尽古墟,萧条两地皆明月。 灵岩香径掩禅扉,秋草荒凉遍落晖。江浦回看鸥鸟没, 碧峰斜见鹭鸶飞。如今白发星星满,却作闲官不闲散。 野寺经过惧悔尤,公程迫蹙悲秋馆。吴乡越国旧淹留, 草树烟霞昔遍游。云木梦回多感叹,不惟惆怅至长洲。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雨中游包山精舍(陆龟蒙) 包山信神仙,主者上真职。及栖钟梵侣,又是清凉域。 乃知烟霞地,绝俗无不得。岩开一径分,柏拥深殿黑。 僧闲若图画,像古非雕刻。海客施明珠,湘蕤料净食。 有鱼皆玉尾,有乌尽金臆。手携鞞铎佉,若在中印国。 千峰残雨过,万籁清且极。此时空寂心,可以遗智识。 知君战未胜,尚倚功名力。却下听经徒,孤帆有行色。 2.作文写鼓山怎么写重点写摩崖石刻福州有句古话“左旗右鼓,全闽二绝”,今天,我们就游览这其中的一绝——鼓山.鼓山位于福州东南部,是我省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也是省级十佳风景区之一.相传峰顶有一巨石形状象鼓,每当风雨交加,雨水拍打在石头上就会发出“咚咚”像敲鼓一样的声音,因此而名鼓山.还记得昨天我们在厦门鼓浪屿看到的鼓浪石吗?也是因为海浪拍打岩石发出“咚咚”的鼓声而得名的.它们还真是“天设一对,地造一双啊!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鼓山留下了“天风海涛”的文坛佳话,林则徐也留下了“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千古绝唱.自宋代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在山上留下的摩崖石刻多达480多处,各种字体全有,琳琅满目,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被誉为“东南碑林”. 朋友们,现在让我们进入这满壁生辉的书法艺术殿堂去一饱眼福吧!看!洞口的“灵源深处”4个字是清代住山僧元贤所题,表面文意指示地名,而内在深意却是告诉后人,这一带的题刻是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抒发,是高雅的文化殿堂的展现. 沿着陡峭的石阶而下,大家可以看到周围山势迥异,景色清幽,仿佛到了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来深吸一口气,是不是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呢?在灵源洞一带最著名的摩崖题刻莫过于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的手迹,看这“忘归石”,这也是鼓山最早的石刻.蔡襄是福建仙游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在他任福州知府时,十分喜欢游玩鼓山,每每流连忘返.有一次,他流连山中美景忘了时间,待从一再催促,才知道天色已晚,于是写了“忘归石”,这3个字已表达自已依依不舍之情.如果待会儿哪位游客留连忘返,也找块石头留下墨宝,那可不行哦! 好了,现在我们在这块岩壁上看到刻有三个大字,谁来念念?这位小朋友说太简单了,是喝水的地方,还问怎么没有水呢?其实啊,这个字不念喝水的喝,为什么呢?听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相传古时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涧下泉水喧哗,影响诵经,便大喝一声止住流水,从此涧水改道东流,这里的溪涧也就干涸了.所以,这三个字念“喝水岩”.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其实这时的地形按地质学上说是岩层断裂带,由于地壳运动,形成断裂面,地表水沿断裂面渗漏到地下去,当然就没水了,而不是一个人能喝水倒流的.这里到底是有水好还是无水妙呢?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宋代文人徐锡之在他的石刻诗上阐明了观点,看这块石碑上写到:“重峦复岭锁松关,只欠泉声入座间,我若当年待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他认为此处重峦叠嶂,不可无水,当年要是他在,就会劝法师不要让溪水改道.近代文学家郁达夫到此曾大发感慨,他说“怪他活泼源头来,一去千年竟不回.”我们今日到此,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呢?但是,为了弥补这一大遗憾,不知哪位古贤别出心裁,在此石旁题刻“无水亦佳”,真令游客回眸一笑,意味无穷. 鼓山灵源洞一带,石谷深邃,这是地貌上的谷中谷景观.先贤们充分利用这里的石壁题诗刻字,使整个景观得以完整地保留,为鼓山增色生辉!1982年春,刘海粟大师87岁高龄时游览灵源洞,题了“胜于天竺”4个大字,赞美这里的风景和碑林. 朋友们,由于时间有限,还有很多景点没看到.希望大家有机会再到鼓山来,听那没听完的故事,看那没看完的美景,再度分享快乐的一刻。 3.摩崖石刻的导游词是什么历史上林屋山即是西山岛上的著名景点,唐朝的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宋朝的范成大、李弥大,明朝的王鏊,以及近、现代许多名人都到过此地,并在林屋山上留下众多的摩崖石刻,过去曾有60余方,后因开山采石遭到破坏,现仅存20余方,只占总数的1/3。 林屋山摩崖石刻具有的独特历史价值和深厚的人文底萆,如《道隐园记》摩崖石刻,高1.66米,宽1.31米,16行,每行21字,刻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迄今有870年的甩史。此篇文章描写了当时林屋山的景致,并抒发了作者的气度4襟怀。 此块摩崖石刻为西山地区迄今尚存的有具体考证的最古老石刻,为林屋山众多石刻中的精品。林屋山的摩崖石刻除了集中在阳谷洞口、雨洞口两处之外,在山上还有多块。 4.关于蒙山大佛的诗句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头部早在元代就已经崩落,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去了原有的风采。由于寺毁阁倾,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山坡泥石里,仅现胸颈部分。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剩下的还需清理发掘,无怪乎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峨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已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附近,主峰高1325米。蒙山为古太原县八景之一,故有“蒙山晓月”之称。史籍记载这尊大佛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始凿,经五个皇帝二十余年,至后主高纬时凿成。《北齐书》记载在《后主恒纪》中:“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所以称为“晋阳西山大佛”。《北史》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宫”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据有关部门测量,晋阳西山大佛现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一说66米,一说70多米,比乐山大佛略高),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Bamiyan)大佛”(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3至7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时值6世纪。如按“巴”佛凿于“7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年)早162年。据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传说李渊做太原留守时曾参拜蒙山大佛,当晚就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起兵决心。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于显庆五年(660年)幸晋阳瞻拜(此寺及南十余里的龙山童子寺瞻礼二寺大佛),次年又派专使赐大佛袈裟,以“五色光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并州。晚唐晋王李克用再建大阁,五年用工三十万。五代后晋时,北平王北京留守刘知远,重修庄严阁,共五层一百三十间。北汉刘继元在蒙山顶造避暑宫,开化峪内设御驾桥。宋时又在蒙山开化前寺建连理二塔。元末(1368年),寺毁阁倾,大佛头部脱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晋恭王朱??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从此便埋没六百余年。 大佛往下不远,就是开化寺,遗址在一片桃花林中,除连理二塔外,只剩一堆残砖败瓦。可谁又曾想到这很不起眼的寺院就是东魏高僧昙鸾弘修的净土法门,东魏孝静帝“勒令住并州大寺”,日本净土真宗经籍载为“并州大岩寺”,北齐高洋赐额“开化”寺,曾是佛教净土宗的早期道场。仰望着大佛,大佛头颅毁损崩落,不知踪迹,腹上岩石大部分早已风化崩落,胸下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一幅惨败不堪的情形,实属千古遗憾。站在大佛臂上,古晋阳城尽收眼底,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觉往事越千年,倏忽间沧海桑田,海枯石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