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侍祠十绝》
先皇鸿烈冠重兴,庙社依然总燕宁。 今日孝思严陟配,必知深妥在天灵。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是用来赞美先皇的功绩和庙社的安宁。诗中首先赞扬了先皇的伟大功绩,称颂他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接着,诗中又表达了对庙社安宁的敬仰之情,认为这是先皇在天之灵的庇佑所致。最后,诗中表达了对孝思的敬意,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先皇在天之灵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在语言和结构上,这首诗采用了简练明快的表达方式,用词准确、生动,表达了作者对先皇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中还运用了押韵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敬意和怀念之情的诗歌,表达了对先皇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先皇的敬仰之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
创作背景
王庭的《明堂侍祠十绝》的创作背景与宋代的祭祀活动有关。明代在冬至日于南郊祭天,又称圜丘,夏至日于北郊祭地,又称方泽。明嘉靖九年(1530)改天地合祀于南郊,在北郊建大祀殿,只祀皇地祇,后又改为天地分祀。配祀、从祀之制不一。又有日月星辰等祠,分祭于坛庙。社稷之祀未入京都祭典,惟以太岁附祭于圜丘坛。各府州县皆建有社稷坛。历代帝王庙祭古帝王及历代开基创业帝王。先师庙祭孔子。此外有岳镇海渎、关帝、文昌等祠。清代基本沿袭明制。清顺治初定,春正月祭天地于南郊圜丘,夏至日祭地于方泽。其冬至祭天迎帝神于坛上,夏至祭地祇迎后土神于坛上。乾隆十四年(1749)定冬至日祭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大明、夜明、星辰、太岁从祀;夏至日祭皇地祇于方泽,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从祀。先师庙祭孔子,于国子监建庙。历代帝王庙、先农坛等皆沿明制。光绪末,始改历代帝王庙为中华先贤祠。凡有祭祀活动,均于太常寺取乐舞生承应,文舞生执羽旄,武舞生执干戚。其服饰各按品级给予。
相关诗词
-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珮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
仰膺历数,俯顺讴歌。
远安迩肃,俗阜时和。
化光玉镜,讼息金科。
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
谦以表性,恭惟立身。
洪规载启,茂典方陈。
誉隆三善,祥开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