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题济川亭》

高亭窥绿润,古寺面苍阴。
闻有遗仙事,应容过客寻。
路危山背迥,云重洞天深。
一鸟不飞去,时能弄好音。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中景色和游山感受的诗。诗中通过对高亭周围和古寺内外的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宁静、深远的山林之趣,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沉思和追寻。 首联“高亭窥绿润,古寺面苍阴”,以高亭和古寺作为主要描绘对象,表现出了山中的美景。高亭位于绿树掩映之中,透过亭子可以看到绿树繁茂,生机盎然;而古寺则位于山腰之上,面对着苍茫的林荫,显得古朴而庄重。这一联的描绘十分简洁,但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颔联“闻有遗仙事,应容过客寻”,通过对于山中仙迹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对于山中遗仙的追寻和对自然和历史的思考。这一联的表达方式充满了想象力和神秘感,让人感受到山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颈联“路危山背迥,云重洞天深”,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险峻和深邃。山路崎岖,山势陡峭,云雾缭绕,洞天深邃,给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感觉。这一联的描绘十分生动,使人仿佛置身于山中,感受到了山中的神秘和魅力。 尾联“一鸟不飞去,时能弄好音”,以一鸟不飞和能发出好音的形象,进一步表现出山中的宁静和深邃。这一联的表达方式十分巧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通过对高亭、古寺、山路、云雾、洞天等山中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宁静、深邃、神秘的山林之趣。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思考和追寻,具有一定的哲理意义。在表达方式上,整首诗采用了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让人感受到山中的美景和神秘。
创作背景
**《题济川亭》的创作背景与宋代僧侣释宗觉对自然和人生的体悟有关**。他可能在一次游览或静思中,被济川亭周围的景色所触动,从而产生了这首诗。同时,释宗觉作为一个僧侣,他对生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洞察,这也可能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具体的创作背景,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史料来确认。
诗词关键字: 古寺 洞天 弄好
相关诗词
  • 1
    [魏晋]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
  • 2
    [宋]
    玉带金鱼,绿鬓朱颜,神仙画图。
    把擎天柱石,空留绿野,济川舟楫,闲舣西湖。
    天欲安刘,公归重赵,许大元勋谁得如。
    平章处,看人如伊吕,世似唐虞。
    不须别样规模。
    但收揽人才多用儒。
    况自昔军中,胆能寒虏,而今胸次,气欲吞胡。
    紫府真人,黑头元宰,收敛神功寂似无。
    归来好,正芝香枣熟,鹤瘦松臞。
  • 3
    [宋]
    旧德今谁在,凋零已不多。
    云天开日月,陆海自风波。
    空叹与龄梦,难留曳杖歌。
    平生济川意,无处问施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