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宿田家》

村北村南社鼓声,闲寻父老说升平。
孤灯也识离人意,落尽寒花却再生。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社日”,社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作者寻村老人闲聊,听社鼓声声,闻升平气象,看孤灯映照下的再生寒花,情景显得有些幽峭,有一种清寂之美。 首句“村北村南社鼓声”,开门见山,介绍了社日活动在村庄上空回荡的鼓声。这鼓声是如此响亮,以至于作者用“声”字来突出其声势浩大。 次句“闲寻父老说升平”,一个“闲”字,把诗人的神态写得十分生动。他慢步在田野村头,询问父老今年社日的情景,听他们谈说一派升平气象。从“寻”字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细细寻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路过或遥遥地观望。而从“说”字则可体会到老人们对这些升平气象的自豪感。这种“说”是本诗中诗情的起点,是一种由历史积淀而变得更为坚实、更为丰富的升平之气,是社鼓声中透露出来的一股和平宁静的民气。 第三句“孤灯也识离人意”笔锋陡转,诗情出现一个大的转折。诗中写到寒食节当晚的景象:那照着行客离人的一盏孤灯,也似乎认识离人的心境,陪伴着离人一起伤心。“孤灯也识离人意”这句诗极为含蓄,在心境的描绘中极富情韵。从大处落笔,小处着墨,通过细节的描绘,把平日少有人知的情景表现出来,既加强了离情,又丰富了诗意。 最后一句“落尽寒花却再生”,以景语作结,把诗情推向高潮。在人们心头萌动的离情被深深地埋葬在落花之中,而寒食之后,春天重又回来。这里以象征丰收和希望的满地春花作结,不但丰富了对社日的诗意,而且使人们对父老的谈笑和社鼓的声音加强了感人的效果。同时,通过再生春花来写离人解脱了离别的痛苦后心头的希望和安慰,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清丽缠绵。诗人通过对社日的描绘,抒发了对升平景象的喜悦和对乡土的眷恋。诗中用了许多自然景物来表现社日的气氛和诗人的心境,如社鼓声、孤灯、落花、春花等。这些景物不但富有鲜明的生活气息,而且非常感人,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欢乐之中。同时,诗人还通过精炼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来表现社日的气氛和离人的心情,如以“孤灯也识离人意”来表现离人的心境,以落尽寒花来表现离别之情等。这些描写和比喻都十分生动、形象、鲜明,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总之,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着诗情画意、充满着生活气息的优秀诗篇。它通过精炼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社日的氛围和离人的心情,表现出一种清丽缠绵的风格和神韵。它的特点和魅力,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
《宿田家》是明朝诗人胡奎创作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与唐代末年的社会情况密切相关。在那个时期,吏治黑暗腐败,各级官吏趁机敲诈勒索,苛捐杂税繁多,使得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胡奎作为朝廷官员,深入了解了这种社会现实,对农民的苦难生活深感同情。他在一次赶路途中借宿农家,亲眼目睹了下乡的差役对农民的欺压敲诈,为农民的悲惨生活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他深感自己虽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心愿,却无力改变现状,对混乱的时局毫无办法。因此,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农民艰难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诗词关键字: 鼓声 父老 人意
相关诗词
  • 1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2
    [唐]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 3
    [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