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门山前箭如雨,朝别良人暮为。 石门山下百尺泉,一日身死哀千年。 至今石门山下路,人称烈妇禹家。 墓前斜日一僧归,即是当年十岁儿。 |
| 这首诗以凝炼的语言,通过对禹家烈妇悲壮一生的深情追述,形象而概括地展示出这位烈妇伟大的人格、非凡的精神力量和禹氏一家对婚姻家庭观念的突破,突出孝义思想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持久影响,读后让人唏嘘不已,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一、饱含感情地颂扬石门山下“一妇人”禹氏烈妇的人格精神 禹家烈妇名叫秋娥,一开头就将凄凉的背景——“石门山前箭如雨,朝别良人暮为□。”同时用石门山箭雨作象征和暗示,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她惨苦悲壮的一生,鲜明地揭示了她身上所集中表现的封建时代中国妇女最高道德精神。为了生活而忍受婆婆的虐待的她逃到了田里仍忧心丈夫:“试看他月下回家去,待婢候婢寒泪迎门”,半夜起程下田,结果遭受暴矢所伤成致命病;百尺泉边洗澡的她悲叹年华如箭矢勇进,不能再回头,稍一停留,便会被石门山箭雨打回娘家;当她得知婆婆病重时,毅然决然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把孝敬父母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她以死来实践了“以孝治天下”的封建道德准则。 二、形象而概括地展示出这位烈妇伟大的人格、非凡的精神力量 诗中“十岁儿”的结局令人深思。当秋娥死后,“墓前斜日一僧归”,正是这个“十岁儿”削发为僧,以弥补自己因孝顺而犯下的过错。他为母亲报仇雪恨的誓言也发人深省。 三、突出孝义思想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持久影响 诗中“至今石门山下路,人称烈妇禹家□”一句,表明禹家烈妇的事迹早已传遍乡邻,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同时孝义思想已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这首诗的主题也正是对孝义思想的肯定和赞美。 四、诗人笔墨简炼雄浑,深情凝炼 诗人以凝炼的语言,简炼的笔触,对禹家烈妇进行了深情凝炼的描绘。全诗所占篇幅不长,却充分体现出诗人的功力和艺术价值。读后令人难以忘怀这首诗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形象阐释,其深度和力度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全唐诗》卷八七七还载有写孝妇章华英的诗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显然诗人的笔下还蕴含着这样的意境:有求就有得;有仁才有得;有仁义、孝顺、贞节就有福报!在人们心中根植“因果”、“报应”思想;这才是“永恒的道德”,才是人们自觉奉行这些准则的根本动力和法则!可见诗人这一题材的深远意义和社会价值。因此可以认为诗人不仅为我们保留了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而且还为它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典范!总之这首诗语言凝炼、深情凝炼、意蕴深远、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主题重大、艺术价值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