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吴淞江》
霜林纤月堕疏烟,有客同舟思欲仙。 何处吴歌闻《白苎》,满江秋色坐青天。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的主题是“霜林纤月堕疏烟,有客同舟思欲仙。何处吴歌闻《白苎》,满江秋色坐青天。”。诗人通过描绘霜林、纤月、疏烟等景象,创造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同时通过描绘同舟之客,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首句“霜林纤月堕疏烟”,诗人以霜林、纤月、疏烟等冷色调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霜林的意象让人感到冬天的寒冷和月色的清冷,而“纤月堕疏烟”则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无限。这一句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为后面抒发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有客同舟思欲仙”,诗人借用一个典型的场景——同舟之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里既有与友人同行的欢乐,又有思乡的愁绪。这一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是对后面诗句的引导。
“何处吴歌闻《白苎》”,诗人通过描绘江南的吴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里的“白苎”是江南地区流行的传统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人通过描绘“吴歌”,将读者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家乡,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满江秋色坐青天”,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江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怀念。这里的“满江秋色”既是实景,又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秋天的江水让人感到萧瑟和凄凉,而诗人的思乡之情也如同这江水一样深沉。而“坐青天”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向往和渴望,尽管身在异地他乡,但心中仍然渴望着回到家乡。
整首诗以凄清寂寥的氛围为背景,通过描绘景象和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中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和对友情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
创作背景
《过吴淞江》是明朝诗人卢昭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与吴淞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背景有关。吴淞江,古称松江或吴江,是太湖流域最大的支流,流经江南的大部分地区。这里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是文人墨客喜欢描绘的地方。
卢昭在游览吴淞江时,被江景的美丽和历史的厚重所感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诗中描绘了吴淞江的壮阔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以上仅是简要分析,如果需要更深入的背景解析,可以查阅与诗歌相关的文献或研究资料。
相关诗词
-
江路晓来雨,残暑夜全消。
人言天上今夕,飞鹊渐成桥。
杳杳云车何处。
脉脉红蕖香度。
瓜果趁良宵。
推枕断虹卷,抚槛白鱼跳。
无湖客,临风露,倚兰苕。
云涛四起,极目人世有烟霄。
我送君舟西渡。
君望我帆南浦。
明日恨迢迢。
且醉吴淞月,重听浙江潮。
-
飓风卷纛七星斜,白发元戎误岁华。
隘岸射潮无劲弩,高天贯月有枯槎。
募军可按冯唐籍,解阵空吹越石笳。
最惜吴淞春水弱,晚红漂尽细林花。
-
枫落吴江白雁飞,天涯游子正思归。
香消夜月青绫被,凉入秋风白渼衣。
江浦蒹葭含宿雨,驿亭杨柳带斜晖。
分明记得西湖上,载酒兰舟近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