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孝和皇帝挽歌》

新命千龄启,鸿图累圣馀。
天行应潜跃,帝出受图书。
礼若传尧旧,功疑复夏初。
梦游长不返,何国是华胥。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雄健的笔力,刻画了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斗争。诗的开头两句“新命千龄启,鸿图累圣馀。”诗人把君主的任命比作千龄的启辰,说明君主的垂青和信任是不曾间断的。千岁之命,君命犹因,知己之遇,恩泽深重。这就转入下两句,诗人即由天命的合理自然会生出下面的思路。于是写到天道本来就应该运行变化,皇上帝如出游人间则必受图书(谶纬家多言图谶,以为上帝降赐图书之意)。而在这礼运大统的过程中,凡是有功的作为,又会因有大功而使帝业更加始创难成。而君命不可违合的旨意在这里就被表达出来了。从天象的“梦游”及人事的“受图书”和帝王大统,都可以看到从帝业上皇帝下和整个王朝福运的发展及成数的大趋势,故在“何国是华胥”这一收尾处也就笔意往上了。“华胥”本指神话中黄帝梦游华胥之国,于斯有了现实和理想的融会,同时从黄帝君位受命的道理中引申出来:理想的境界却是要追寻皇帝之道,而且由于诗人天命功业思想的决定作用和他在当时环境中的社会地位,在思想深处便将皇帝的道理与人生哲理和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从而表现了诗人内心从人世到入世及超世之间无法解脱的矛盾冲突。最后只能归于人世思想并把它归结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向往了。 “新命千龄启,鸿图累圣馀。”这二句用词造句凝炼,内容丰富并含蓄深邃。通过这二句,可以看出诗人天命功业思想的痕迹。“天行应潜跃”五句是承上启下的五句,既有对前文的事理的阐述和发挥,又有进一步加以引申的意思。“梦游长不返”二句则是表明自己的追求理想和矛盾心理的。“梦游”和“长不返”表示自己精神归宿很渺茫,是在追寻“鸿图累圣馀”的“皇帝之道”。至于何处是理想之国“华胥”,那就如梦幻一般难以寻觅了。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邃,意味深长。诗人通过“新命”、“鸿图”、“天行”、“帝出”、“礼若”、“功疑”等词句的运用,把君臣父子间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结合在一起加以阐述发挥,从而表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又归结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全诗在表现矛盾的同时并没有沉溺于矛盾之中而造成自身思想混乱,而是在展现自己矛盾冲突心理的同时更肯定了对人生理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全诗体现出深邃、朦胧而美好的意境,并通过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表现了李贺一生积极用世而又苦闷消沉的思想感情。最后用比兴、象征手法结尾更为含蓄深邃地表现出自己一生在事业上求禄求仕的思想动机及思想矛盾斗争中所寄予的美好希望。此诗艺术手法上的突出特点是以典喻情,耐人寻味。由于典故的运用能深化诗的内蕴并使其韵味无穷从而加强了全诗的隐喻效果。故这首诗也可以视为一个运用象征手法的寓言式作品。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语言凝炼优美,而且词意蕴藉深厚;从表达方面看诗歌也把思想感情融入形象的描写之中;通过事理阐发诗人内心复杂的矛盾冲突并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本篇既体现出一种深沉优美的意境又达到了抒情言志的目的。总体来看是一篇很出色的抒情言志诗篇。 这是我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一定准确但也是结合相关背景和参考了一些名家赏析资料之后所得到的认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创作背景
《孝和皇帝挽歌》是由唐代文人贾曾创作的一首诗歌,用于哀悼孝和皇帝唐肃宗李亨的逝世。唐肃宗是唐朝的一位重要皇帝,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贾曾作为唐朝的臣子,通过这首挽歌表达了对逝去君主的哀思和尊重。 这首挽歌的创作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皇室丧事:唐肃宗逝世,举国哀悼,作为唐朝臣子的贾曾需要创作挽歌来表达对逝去君主的哀思。 2. 历史背景:唐肃宗在位期间,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国家动荡不安,因此挽歌中也可能会反映出这些历史背景。 综上所述,《孝和皇帝挽歌》的创作背景是贾曾为哀悼唐肃宗逝世,表达哀思和尊重,同时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诗词关键字: 鸿图 梦游 图书
相关诗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