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牛头寺》
行过多歧又问歧,云林深处到来迟。 寺僧相见不相语,自对斜阳读断碑。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态度。诗中描绘了诗人行至歧路又问歧路,来到云林深处,因专注于读断碑而忽略了寺僧的迎接。全诗用词简练,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山水、历史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淡泊与自足。
首句“行过多歧又问歧”,简单的七个字就巧妙地展现了诗人的自由不羁。诗人走过许多条路又再次问路,这种随性而为,体现了他的无拘无束。而“云林深处到来迟”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行踪,他最终来到了云林深处,这处世态度和前一句的“多歧”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自由和随性。
“寺僧相见不相语,自对斜阳读断碑”两句则表现了诗人的宁静和淡泊。他见到寺僧却没有打招呼,只是独自面对夕阳和断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表现出他对山林、对历史的深深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生活的自足。
整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简练,通过对诗人行径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山水、历史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淡泊与自足。诗人以行动和心态的完美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宁静、淡泊的隐者形象。
|
创作背景
《过牛头寺》是明朝诗人鲁山泰公创作的一首诗。诗歌的创作背景一般与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密切相关。具体到《过牛头寺》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测其创作背景:
1. 游历经历:诗人可能在游历过程中经过了牛头寺,被寺庙的风景、气氛或历史故事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 佛教文化:牛头寺作为佛教寺庙,可能激发了诗人对佛教文化、哲理的思考,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悟。
3. 自然风光:诗歌可能描写了牛头寺周围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总之,要准确了解《过牛头寺》的创作背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诗人鲁山泰公的生平、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
相关诗词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
学者疑心尚未休,饱柴饱水坐牛头。
子期不用黄金铸,末世知音有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