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论俗十二首》

粤人多悍骄,风声亦惟旧。
儿童仅胜衣,挟箠相格斗。
艺精气益横,质化心忘陋。
家饶喜称侠,世乱甘为寇。
岂伊天性然,习俗所成就。
吾闻互乡童,翱翔圣贤囿。
隐豺弄斓斑,攻驹发驰骤。
佩觽尔何知,义方得无谬。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粤人悍骄、风习不古的担忧和对良风美俗的期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粤人多悍骄,风声亦惟旧”,开篇即点明主题,粤地(广东)人勇猛好斗,性格豪迈,这种风气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作者借此引出诗的主题和背景,为下文的议论铺垫。 颔联“儿童仅胜衣,挟箠相格斗”,描绘了儿童之间的争斗场景,儿童尚且穿着单薄的衣服,就拿起鞭子进行争斗。这反映出粤地儿童之间的野蛮习气。 颈联“艺精气益横,质化心忘陋”,笔锋一转,通过对比和因果关系的分析,表达了对悍骄风习的忧虑和对良风美俗的期待。这里的“艺精”和“质化”是指习武之人技艺精湛,但也透露出质朴之人的不学无术和自以为是的心态。这种心态一旦失去自我约束和引导,就会变得野蛮无礼,成为恶习的源头。 接下来,“家饶喜称侠,世乱甘为寇”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粤地人性格中的悍骄特点,以及在贫穷或遭遇不公时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最后,作者借用互乡童子、驯豺驯马等寓言故事来比喻良风美俗,期待粤地能有圣贤所称誉的风俗习惯,并且提醒人们注重礼仪规范的重要性。同时,“佩觽尔何知,义方得无谬”这两句则是作者对于自己的期许,即以圣贤之道来教化民众,使之回归良善风俗。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粤地风习的担忧和期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民众教育的重视和对圣贤之道的追求。在诗中,作者通过对粤地风习的描绘和寓言故事的引用,将主题与实际相结合,寓教于乐,让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民众教育的关怀和对良风美俗的期待。
创作背景
《论俗十二首》是宋代诗人刘子翚创作的一组诗歌。这组诗歌以当时的社会风俗为创作背景,对民间习俗、礼仪规范、道德伦理等方面进行了评论和探讨。刘子翚生活在宋代,这是一个社会变革、文化繁荣的时代,人们对传统习俗和社会规范产生了新的思考和质疑。因此,刘子翚通过《论俗十二首》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风俗的观察和思考。 具体来说,《论俗十二首》的创作背景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变革:宋代是一个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都在发生变革的时代,刘子翚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这种变革的关注和思考。 2. 民间习俗:诗歌中对民间习俗的描绘和评论,反映了刘子翚对当时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观察和理解。 3. 道德伦理:诗歌中涉及的道德伦理问题,如忠孝节义等,是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刘子翚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综上所述,《论俗十二首》的创作背景是宋代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以及刘子翚对当时社会风俗和道德伦理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诗词关键字: 精气 圣贤 格斗
相关诗词
  • 1
    [唐]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2
    [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3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