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论俗十二首》

故园丧乱余,归来复何有。
邻人虽喜在,忧悴成老叟。
为言寇来时,白刃穿田亩。
惊忙不知路,夜踏人尸走。
屋庐成飞烟,囊橐无暇取。
匹夫快恩仇,王法谁为守。
艰难历冬夏,迁徙遍林薮。
深虞逻寇知,儿啼扼其口。
树皮为衣裳,树根作粮糗。
还家生理尽,黑瘦面如狗。
语翁翁勿悲,祸福较长久。
东家红巾郎,长大好身手。
荒荒战场中,头白骨先朽。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人们生活的艰辛和困苦。诗人通过对故园丧乱、邻人忧悴、白刃穿田、飞烟成墟、囊橐无暇取、树皮为衣、树根作粮、迁徙遍林、儿啼扼口等场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诗中的“归来复何有”表达了故园丧乱后的荒凉景象,而“邻人虽喜在,忧悴成老叟”则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忧虑和疲惫。诗人通过描述惊忙夜踏人尸走、屋庐成飞烟、匹夫快恩仇等场景,展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无助。 在艰难历冬夏,迁徙遍林薮的描述中,诗人强调了战乱时期人们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以及迁徙的频繁。这种迁徙不仅是因为战乱的影响,也因为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四处寻找食物和住所。 最后,诗人通过“东家红巾郎,长大好身手。荒荒战场中,头白骨先朽”的描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这种渴望和平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争和苦难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战乱时期人们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示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创作背景
《论俗十二首》是宋朝诗人刘子翚创作的一组诗歌。这组诗歌的创作背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社会背景:宋朝时期,社会风俗和习惯正在经历一些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涉及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等。刘子翚通过《论俗十二首》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了观察和评论。 2. 文化背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学、诗词和学术都有很高的成就。刘子翚作为当时的文人,对文化和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慨。 3. 个人背景:刘子翚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也对《论俗十二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他的诗歌中可能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俗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综上所述,《论俗十二首》的创作背景涉及到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多个方面,是刘子翚对当时社会现象和文化风俗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下一首
《海棠》
诗词关键字: 田亩 丧乱 老叟
相关诗词
  • 1
    [唐]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2
    [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3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