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目山五题·兴福寺》
            
            
            
云门十里长,殿塔明朝阳。 半夜风雨至,满山松桂香。 清猿啸远壑,好鸟鸣虚廊。 尘土斯可濯,胡为语沧浪。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以山水之清幽、雅静,抒发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然、清雅生活的向往。
“云门十里长,殿塔明朝阳。半夜风雨至,满山松桂香。”短短数句,就将云门山的宏伟和清幽表现得淋漓尽致。云门山十里蜿蜒,山上殿塔在朝阳的照耀下清晰可见,这一句给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画面。然而,好景不长,半夜时分风雨突至,满山的松树和桂花散发出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又形成了一个对比,使读者对这座山的美丽有了更深的感受。
“清猿啸远壑,好鸟鸣虚廊。”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声音之美。猿猴在远处的山谷中长啸,鸟儿在空旷的走廊中鸣叫,这些声音给山中增添了几分生动和活力。
“尘土斯可濯,胡为语沧浪。”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尘土的厌倦和对清雅生活的向往。诗人觉得这里可以洗涤尘土,为何还要去谈论沧浪的污浊呢?这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清雅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山水之清幽、雅静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然、清雅生活的向往。语言简洁明快,意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 
             
创作背景
  
 《乌目山五题·兴福寺》是宋朝诗人李堪的诗作。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李堪的生活时代:李堪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文化繁荣,诗歌创作极为丰富的时代。
2. 地理环境:乌目山是诗作的地点背景,这可能对诗人的创作心境产生了影响。同时,兴福寺作为乌目山上的一座寺庙,其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都可能成为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
3. 诗人的个人经历:李堪的个人经历,包括他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都对他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乌目山五题·兴福寺》的创作背景是李堪在宋朝的文化背景下,结合乌目山和兴福寺的地理环境,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产生的诗歌创作。具体的创作背景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相关诗词
                
 
 - 
           
                        
                        
                        
                            
                            
                           峨峨乌目山,曾临贵侯宅。
重房昔珠翠,峻宇焕金碧。
泉激晨霞明,松摇暮云白。
宜尔山中人,日轮自朝夕。
                        
                         
                        
                                                    
                         
            
    
 
 - 
           
                        
                        
                        
                            
                            
                           久闻胜地有莲宫,乘兴来游杖瘦筇。
庭老樛枝翠璎珞,地生并蒂玉芙蓉。
飞仙何意来题柱,开涧当年想斩龙。
归骑回看楼阁处,云深隐隐度疏钟。
                        
                         
                        
                                                    
                         
            
    
 
 - 
           
                        
                        
                        
                            
                            
                           兴福相传古道场,杖藜乘兴访支郎。
案翻梵贝烟消篆,院寂棋声日转廊。
玉版参师多古意,石梅问讯几时香。
禅家识得诗风味,清供杯茶熟煮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