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尔曹:你们。指学童们。
【2】立身:自立成人。
【3】朱紫:指达官显贵。唐制,官员五品以上穿红色的官服,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故诗文中常以朱紫色代指高官。
【4】萤窗:晋人车胤,家贫无钱买灯油,就捕捉许多萤火虫放在丝囊中,供夜读时照明。后世便常以萤窗、萤案比喻刻苦读书。
【5】三冬:像三春、三秋一样,指三年。
【6】田舍郎:农夫、村夫。
【7】“将相”句:意谓当将相之人并非生来就是。语出《史记?陈涉世家》。
【8】席上珍:宴席上的珍品。比喻儒生具有美善的才德。语出《礼记?儒行》。
【9】儒冠: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帽子。借指以读书为业。
【10】相天下:当宰相治理天下。 ?穷:事业不发达。
【11】善其身:使本身具有良好的修养。语出《孟子?尽心上》。 ?锦轴:用锦缎装饰的卷轴,指华丽的文书。古代书籍不分页,而用轴卷成一卷来展读。 ?千文:即南朝梁人周兴嗣所作的《千字文》,是现存的较早的启蒙读物。 ?间出:相间出现(在《千字文》中)。?发:启发。
【12】蒙童:智慧还没有得到开发的幼童。
【13】惹春风:引来春风。
【14】谒:谒见。正式会见。
【15】相公:宰相。
【16】登科:也称登第,指在科举考试中考试及第。此指县试中考取秀才。
【17】大比:明清两代,每隔三年,各县、州、府的生员集中在省会考试,称乡试,亦称大比。考取者称举人。
【18】乡书:周代制度,乡大夫等地方官每隔三年献当地贤明者的书给周王,供周王挑选授职。因此后代称乡试中选为登乡书或登贤书。
【19】仙桂籍:即桂籍的美称。明清两代,举人在京城会试中选的,称进士;考中进士犹如月中折桂,所以进士的名册被称为桂籍。
【20】天府:天宫。这儿比喻皇宫。明清两代,考中进士后还得在皇宫参加殿试,以定名次。
【21】快:喜悦。
【22】青钱选:古时的铜钱以色青为贵,故人挑选铜钱都先选青钱。这里比喻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
【23】俊英:指文才出众的人。
【24】脱迹:超脱,摆脱。 ?雁塔:即大雁塔,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四公里大慈恩寺内。唐代,每年新考中的进士都在大雁塔题上姓名,作为一种荣耀,故后世常称考中进士为雁塔题名。 ?禹门:即龙门。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北黄河流经处,相传是大禹在治水时开凿。此处水流湍急,相传鱼若逆水游上就能变成龙。唐代以后将科举考试中选比喻为登龙门。
【25】三汲浪:三次跃出波浪。比喻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屡次中选。 ?比喻考取进士引起的震动。?端的:果然。 ?金榜:公布科举及第者姓名的布告。因贯用黄纸,故称。?状头:即状元,进士中的第一名。 ?三百辈:三百人。明清科举制度,每次会试录取三百名进士。
【26】瀛洲:传说中东海里神仙所栖之三座仙山之一。唐太宗设立文学馆,被延聘的人全国仰慕,称为“登瀛洲”、“步瀛洲”。
【27】岧峣(tiáo,yáo):高大峻峭的样子。
【28】衢(qú):四通八达的街道。
【29】物华:万物之精华。此指各种各样精美的货物。
【30】“风云”句:指明君贤臣会合的大好时机。语出王褒《圣主得》。
【31】“日月”二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中的诗句。
【32】万年书:使国家能长治久安、永远兴盛的施政方案。
【33】土脉:土地的脉络。
【34】阳和:温暖和畅之气,即春气。
【35】韶华:春光,春天的景象。
【36】梅花初放,冲破了寒冬腊月,迎来了新春正月。腊:本是古代岁末祭祀众神之名。汉代起于农历十二月腊祭众神,故称之为腊月。
【37】侵:在这儿是染、映的意思。
【38】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汉、唐代等朝,都建都于此。此被用作京都的代称。
【39】游冶:也作冶游,在春天外出游玩。 雨刚停不久,又飘洒下几点雨来。
【40】寒食:古代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节日期间,家家熄火种,不得举火,故名寒食。 古代神话传说,蜀国国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鸣声凄厉如泣,啼至血出乃止。杜鹃花色红如血,相传是社鹃的血泪染成的。
【41】底事:何事,为什么。
【42】凤阁:四面开窗,夏天用以纳凉的楼房。
【43】霁(jì):雨止放晴。
【44】金风:秋风。
【45】《世说新语?排调》载:七夕那天,人们都晒衣物,郝隆却仰卧庭中。人们问他干什么这样,他口答说:“我在晒肚子里的书。”
【46】郝隆子:郝隆是晋代名士;子是尊称。
【47】四句是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诗。觞(shāng):盛着酒的酒杯。
【48】两重阳:唐俗,京城的人们常在重阳后的一天再次宴会赏菊,故九月十日有“小重阳”之称。
【49】北帝:指主管冬季的天神。
【50】纳嘉禾:庄稼丰收。?冬至日太阳最为偏南,过后就一天比一天升高一些。 ?云物:天上的云彩。古人以为云彩的颜色能
《神童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黄 |
作品赏析
这首诗名为《劝学诗》,是一首激励人们重视读书、勤奋学习、追求知识、提升自我的优秀作品。
首联“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诗中的天子形象代表着权威和社会地位,而读书则是提高自我、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途径,这是在鼓励人们积极读书。这里的“文章”并非指一般的文章,而是指诗书礼乐等学问,学问是立身处世的资本,是获取地位和权力的手段。
颔联“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进一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年少时就应该勤奋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建立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
颈联“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描述了通过勤奋学习和刻苦读书,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从而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尾联“遗子黄金满籝衣,不如一经留子为”,进一步强调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留给子孙最珍贵的财富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知识和学问。
整首诗以劝学为主题,鼓励人们积极读书、追求知识、提升自我,体现了作者对学问和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祝福,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学习获得更好的未来。
|
创作背景
**《神童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汪洙的经历密切相关**。汪洙是北宋时期的越州神童,虽然家庭贫困,生活艰辛,但他从小酷爱读书,九岁时就能写诗。有一天,他外出放鹅时遇到大雨,便进入祭祀孔子的学宫躲雨,看到大殿墙壁倒塌,屋顶破损,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的塑像也被淋得不成样子,他深有感触,于是题诗一首。这首诗就是《神童诗》的灵感来源。为了宣扬正统思想,督导孩童读书求官,当时的塾师们将汪洙所赋的30多首五言绝句汇编诠补成集,题为《汪神童诗》,后简称《神童诗》。
相关诗词
-
开元刘神童,名字瑞一时。
文学不济世,鞭算竞刀锥。
招权啖士口,使不得有訾。
任数不任道,兴利固如斯。
-
黄金满籯富有余,一经教子金不如。
君家有儿不肯娱,口诵七经随卷舒。
渥洼从来产龙驹,鸑鷟乃是真凤雏。
一朝过我父子俱,自称穷苦世为儒。
雪窗夜映孙康书,春陇昼荷儿宽锄。
翻然西入天子都,出门慷慨曳长裾。
神童之科今有无,谈经射策皆壮夫。
古来取士凡数涂,但愿一一令吹竽。
甘罗相秦理不诬,世人看取掌中珠。
折腰未便赋归欤,待君释褐还乡闾。
-
七闵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婴儿自得老成资。
初尝学步来朝谒,方及能言解诵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青云千里有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