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临寂偈》

本自无家可得归,云边有路许谁知。
溪光摇落西山月,正是仙潭梦断时。
室里千花罗网,梦中七宝莲池。
踏得西归路稳,更无一点狐疑。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表达了一种对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一个没有家可归的人,表达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本自无家可得归,云边有路许谁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他原本就没有家,但他仍然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通往归宿的路,只是这条路在哪里,他也不知道。这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挑战,也是对自我成长的挑战和追求。 “溪光摇落西山月,正是仙潭梦断时。”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的溪边看到月亮的景象,仿佛是他的梦想即将实现的时候。这里的“仙潭”可能是指诗人心中的理想世界,而“梦断”则暗示着诗人已经从梦中醒来,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室里千花罗网,梦中七宝莲池。”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人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像七宝莲池一样美好,而“千花罗网”则暗示着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期待。 “踏得西归路稳,更无一点狐疑。”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他相信自己能够找到一条通往归宿的路,并且不会有任何疑虑和犹豫。这是一种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和勇气,也是对未来的坚定追求和挑战。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自由、未知世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和勇气。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创作背景
《临寂偈》是宋代僧人释若愚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歌。偈,是僧人用以表达禅理或感悟的诗歌或颂词。释若愚在临终时,将自己的修行体验和对生命的理解融入诗歌,创作了这首《临寂偈》。 其创作背景与释若愚的修行生涯及他对生命、死亡的体悟有关。在佛教中,生命被视为一个循环,生死相续,而临终之际,正是这个循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释若愚通过《临寂偈》表达了他对生死、涅槃的见解和体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佛教文化网站获取更多信息。
诗词关键字: 罗网 狐疑 归路
相关诗词
  • 1
    [宋]
    霜天云结,山月冷涵辉。
    夜接故乡信,晓行人不知。
  • 2
    [宋]
    八十年中常浩浩,宠开肆货摩尼宝。
    也无一个共商量,不是山僧收铺早。
  • 3
    [宋]
    昨夜三更过急滩,滩头云雾黑漫漫。
    一条拄杖为知己,击碎千关与万关。
释若愚的其他作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