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防江行五首》

汉家飞将雄,夜战芜战北。
双刀斫尽刓,月暗穿围出。
低头拔胡箭,却向胡军射。
作品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一位汉朝的英勇飞将,他在夜晚与敌人作战,战斗激烈,地点位于芜战之北。他的双刀已经砍得锋利不再,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在月黑风高之夜突破敌人的包围。他低头拔出胡人的箭,转身向胡人军队射去,展现了他的英勇与果敢。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雄壮的战斗画卷,飞将的形象栩栩如生,他的英勇和坚韧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同时,诗歌的节奏紧凑,语言生动,使人仿佛能感受到战争的紧张和激烈,以及飞将的英勇无畏。 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对英勇善战的将领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的情感。整首诗充满了壮志豪情和爱国之情,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总之,这是一首生动感人、充满豪情壮志的诗,通过描绘一位英勇的飞将形象,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感和英雄崇拜之情。
创作背景
《防江行五首》是宋代诗人刘子翚创作的一组诗歌,其创作背景与宋代的历史事件“靖康之难”密切相关。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攻占了北宋的都城汴京,掳走了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这一事件对宋朝的政权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引发了大规模的难民潮。 在这个背景下,刘子翚创作了《防江行五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难民们的同情。诗歌中的“防江”二字,意指防范金兵渡江南下,也反映了当时宋朝军民抗击外敌、保卫家园的决心和勇气。 因此,《防江行五首》的创作背景是靖康之难后,社会动荡、国家命运未卜的历史背景,以及诗人刘子翚对国家、民族和难民命运的深刻关注和忧虑。
上一首
《偶步》
诗词关键字: 夜战
相关诗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