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君则赋光壁堂诗拉余同作》
幽行已办百枝扶,况有溪山近故庐。 水碧山光都几许,道人著眼恰无余。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性和自然美感的诗。让我们逐句进行赏析:
首句“幽行已办百枝扶”,这里描绘了一种幽静的行程,诗人已经在百枝的扶持下前行。这个“百枝扶”的意象,既表现了自然的扶持与帮助,又带有一种人生的艰难前行的意味。
次句“况有溪山近故庐”,这里的“况有”二字承上启下,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行程环境。诗人在行进中,还有溪流和山峦陪伴,而且接近他的故居。这句诗充满了自然的美感和诗人对故居的怀念之情。
然后,“水碧山光都几许”,诗人提问,究竟有多少碧水山光的美景呢?这个提问引人深思,让人意识到自然之美的无穷无尽。
尾句“道人著眼恰无余”,这里的“道人”指的是有道之人,也就是诗人自己。“著眼恰无余”意味着诗人用全身心去观察和感受这个世界,没有任何遗漏。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全身心的投入。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幽行为线索,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自我感受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诗中的哲理性和自然美感交织在一起,使人读后深受启发和感染。
|
创作背景
《詹君则赋光壁堂诗拉余同作》是宋朝诗人刘子翚的一首诗。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首先需要探究宋代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状况。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
同时,我们还需考虑刘子翚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他可能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关注,或者对人生的思考。而《詹君则赋光壁堂诗拉余同作》这个题目,暗示了这首诗可能与詹君则的光壁堂有关,可能是应詹君则之邀,一同创作的诗歌。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涉及到宋代的文化环境,刘子翚的个人情感,以及他与詹君则的交往。具体的创作背景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史料来确认。
相关诗词
-
已破谁能惜甑盆,颓然醉里得全浑。
欲求公瑾一囷米,试满庄生五石樽。
三杯卯困忘家事,万户春浓感国恩。
刺史不须邀半道,篮舆未暇走山村。
-
灵区有异产,化国无潜珍。
坡公论人物,我则赋奇清。
壮哉此白水,谁其泻青冥。
薶藏富媪啬,抉剔天公嗔。
霹雳起神物,赑屃擘巨灵。
阳山得瀑谷,永嘉赖斧斤。
乃知出世事,须待开物人。
倒悬讶瑶池,吹立惊沧溟。
千穗落晓镜,万仞垂天绅。
清寒入山骨,霏润沾人巾。
麕{上鹿下加}为瘦爽,草木皆坚贞。
臞仙挹瓢饮,俗士湔尘缨。
度堂匪秩宴,筑馆先储英。
函书静秩秩,子佩来侁侁。
清风谦溪像,古柏文翁庭。
从容讲道要,宛转余诗
-
云气浮江天已夕,江树号风飞雨迫。
凄凉正则赋怀沙,疑与渔翁分半席。
一声暧乃隔中流,打篷淅霎添旅愁。
土膏动脉晓色媚,农将有事于西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