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十咏·砚瓶》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非常有趣和深思熟虑的诗,它描绘了一个小瓶和砚台的场景,借此寓言式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创作和沟通的独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看到“小瓶防砚渴,埏埴自良工”,我们不禁被引入了一个静态而专注的场景。这里,“小瓶”和“砚”是文人墨客常用的文具,“砚渴”形象地描述了砚台干燥的状态,仿佛在呼唤水分的滋润。而“小瓶”则像是一个守护者,时刻准备为砚台提供水分,防止其干燥。同时,“埏埴自良工”一句,赞美了制作小瓶的工匠技艺,也暗示了小瓶的精致和实用。
接着,诗人在后两句“怀抱清谁儿,聊凭一滴通”中,寓言式地表达了对于创作和沟通的理解。这里的“怀抱清谁儿”描述了内心的清晰和纯净,像是一个清高的文人墨客,孤独地在寻找知音。“聊凭一滴通”则形象地表达了沟通的微妙,即使是一点点的水滴,也能起到润滑和沟通的作用。这两句充满了哲理和思考,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深度和内涵。
整首诗通过对小瓶和砚台的描绘,以及对创作和沟通的探讨,展示了诗人对于文具和创作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对于人性和沟通的深刻理解。诗人的巧妙比喻和细致观察,使得这首诗充满了韵味和思考的空间,让人在读后有余音绕梁之感。
|
创作背景
《书斋十咏·砚瓶》是宋朝诗人刘子翚创作的一首诗。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首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作者生平**:刘子翚是宋朝的文人,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
2. **诗歌主题**:这首诗是《书斋十咏》系列中的一首,主要描述的是书斋中的砚瓶。砚瓶是文房四宝之一,与文人学士的书写、绘画活动密切相关。
3. **社会文化背景**:宋朝是我国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学士对文房用具有着特别的情感和讲究。砚瓶作为文房用具之一,自然也成为文人吟咏的对象。
综上所述,可以推测《书斋十咏·砚瓶》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刘子翚在书斋中,对砚瓶这一文房用具产生了情感或思考,进而写下了这首诗。同时,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文人学士对文房用具的钟爱和讲究。
以上内容仅为网络搜索结果,具体创作背景可能需要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或相关研究进行确认。
相关诗词
-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
潇洒书斋,香清缕直,灯冷晕圆。
忽惊窗鸣瓦,霰如筛下,裁冰翦玉,片似花鲜。
深怕妨梅,也愁折竹,才作还休亦偶然。
更深也,漫题窗记瑞,诗思绵绵。
闻君礼佛日千。
浪说道繁华不值钱。
想鸳衾底下,都将命乞,蒲龛里畔,未必心安。
兜率天宫,清凉境界,总是由心不是缘。
雪山上,自有人坐了,不到君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