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
渡南渡北两山遥,隔岸行人手可招。 日暮海门烟雨黑,一川舟檝趁归潮。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渡河归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首句“渡南渡北两山遥”交代了渡河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描绘了两岸山峰遥遥相对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所处的困境和孤独感。次句“隔岸行人手可招”则表现了诗人看到对岸行人后,用手招呼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急切和激动之情。第三句“日暮海门烟雨黑”则描绘了天色已晚,海门处烟雨蒙蒙的场景,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氛围。最后一句“一川舟檝趁归潮”则表现了船只顺着潮水归家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回家的渴望和心情的愉悦。
整首诗通过对渡河场景的描绘和诗人内心感受的表达,营造出一种思念家乡、渴望归家的情感氛围,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厚感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强烈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佳作。
|
创作背景
《西山》是宋朝诗人刘子翚的一首诗。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社会历史背景: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歌作为当时的重要文化表现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同时,宋朝也是一个多战乱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这也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个人经历:刘子翚本人的经历也是创作《西山》的重要背景。他可能曾有过游览西山的经历,对西山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有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因此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3. 文学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山水诗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许多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西山》作为一首山水诗,也受到了这一传统的影响。
综上所述,《西山》的创作背景涉及到社会历史背景、个人经历和文学传统等多个方面。
相关诗词
-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昂,势翳西山巅。
萧条隔又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