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仁山受恩归以诗相访因次其韵》
寒阶响叶终日静,剥啄欣闻人叩关。 一听清言风洒座,几回幽梦月沈山。 遗珠未许留沧海,老骥终闻在六闲。 献策明光岂无用,人心久矣厌多艰。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充满宁静、哲思与期望的诗。首联“寒阶响叶终日静,剥啄欣闻人叩关。”以寒冷的阶前落叶和敲门声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期待的氛围。这一联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期待。
颔联“一听清言风洒座,几回幽梦月沈山。”通过清言、风和幽梦、月的意象,展现了诗人聆听智者之言,沉醉于深思梦境的场景。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智慧之言的渴望,又展示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深沉热爱。
颈联“遗珠未许留沧海,老骥终闻在六闲。”以遗珠和老骥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人才被埋没和社会不公的感叹。同时,这也透露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悲慨。
尾联“献策明光岂无用,人心久矣厌多艰。”则是诗人表达了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心情。他虽然感叹现实艰难,但对明光献策仍然抱有期望,希望人心能够摆脱困苦,社会能够有所改变。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幽远,通过细腻的环境描绘和深刻的意象比喻,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关怀和期待改变的希望。
|
创作背景
《翁仁山受恩归以诗相访因次其韵》是宋朝诗人刘子翚的一首诗。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首先需要对宋朝的历史和文化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词成为了当时人们表达情感、思想和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
然后,我们需要知道刘子翚的生平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刘子翚生活在宋朝的中期,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他对山水田园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对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深的忧虑。
再来看《翁仁山受恩归以诗相访因次其韵》这个题目,可以推测这是一首和韵诗,也就是说,刘子翚是在回应翁仁山的一首诗。翁仁山可能是一个隐士或者文人,他受到了某种恩惠或者经历了某种事情,然后写了一首诗来表达他的感情。刘子翚看到这首诗后,深受感动,于是写了这首和韵诗来回应翁仁山。
综上所述,《翁仁山受恩归以诗相访因次其韵》的创作背景是宋朝的文化繁荣和刘子翚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关怀,以及他和翁仁山之间的友情和诗歌交流。
相关诗词
-
瑶英轻洒。
姑射飘仙驾。
巧夺孤山能变化。
夭娇飞来白下。
绝怜玉骨清姿。
不随红紫芳时。
要识天然标格,竹篱茅舍横枝。
,得于孤山也。
-
命有穷时道不穷,命穷何处更求通。
此生未老应须学,万事由来要适中。
物欲尽时心始旷,天真动处气初融。
百般佳处难形状,自与常人迥不同。
-
公已苍头我黑头,两情常得守清幽。
纷纷世事浮云变,汩汩人生逝水流。
行止何期南又北,交情又见夏还秋。
可堪天意常如此,只合无心任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