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莲四咏分韵·子》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植物或果实的形态和采摘过程,同时寓含了对公平和雨露滋润的深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句“分房圆戢戢”描绘了植物的果实分房而长,圆润而整齐。这里的“戢戢”用来形容果实圆润整齐的样子,给人以一种饱满和充实的视觉效果。
次句“弄色翠娟娟”则描述了果实的颜色。这里的“弄色”指的是果实颜色的变化,“翠娟娟”则用来形容果实色泽鲜绿、柔美而娇艳。这句诗给人一种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感觉。
第三句“摘实怜空的”描述了采摘果实的过程。诗人用了“怜”字,表达了对于未成熟的、空心的果实的怜爱之情。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万物的悲悯之心,对于生命的尊重。
最后一句“方知雨露偏”则寓含了深意。诗人通过观察和体验,意识到雨露的滋润并不均匀,有的果实得到了滋润,而有的却没有。这里的“偏”字,表达了雨露滋润的不公平性。同时,这首诗也让人思考,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可能也像雨露的滋润一样,难以完全避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植物果实的描绘和对采摘过程的叙述,展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引发了对于公平和雨露滋润的深思。诗人的观察细致入微,情感丰富而深沉,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欣赏到诗意的画面,又能感受到诗人的哲思。
|
创作背景
《池莲四咏分韵·子》是宋朝诗人刘子翚创作的一首诗。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首先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诗人刘子翚的生活时代和背景:刘子翚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文化繁荣、诗词盛行的时代。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对生活的观察,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创作。
2. 诗歌的标题和内容:《池莲四咏分韵·子》这个标题,提到了“池莲”,说明诗歌的内容与莲花有关。同时,“四咏”表明这可能是一组诗中的一首,其他几首可能分别描述了莲花的不同方面或情境。
3. “分韵”的诗歌创作方法:“分韵”是一种古人创作诗歌的方式,通常是一组诗人共同创作,每个人按照一定的规则选择韵脚,然后依次作诗。这种方式增加了诗歌创作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综上所述,《池莲四咏分韵·子》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诗人刘子翚与友人一同欣赏池塘中的莲花,决定通过“分韵”的方式,各自创作描述莲花的诗歌。
以上内容仅为一种可能的创作背景,由于历史记载有限,无法确定确切的创作背景。希望这个回答能给你提供一些启发。
相关诗词
-
夏云多杂色。
红光铄蕤鲜。
苒弱屏风草。
潭拖曲池莲。
黛叶鉴深水。
丹华香碧烟。
临彩方自吊。
擥气以伤然。
命知悲不绝。
恒如注海泉。
-
阶蕙渐翻叶。
池莲稍罢花。
高树北风响。
空庭秋月华。
寸心怀是夜。
寂寂漏方赊。
抚弦乏欢娱。
临觞独叹嗟。
凄怆户凉入。
徘徊櫩影斜。
无为淹戚里。
见就还田家。
-
异色禀陶甄,常疑主者偏。
众芳殊不类,一笑独奢妍。
颗折羞含懒,丛虚隐陷圆。
亚心堆胜被,美色艳于莲。
品格如寒食,精光似少年。
种堪收子子,价合易贤贤。
迥秀应无妒,奇香称有仙。
深阴宜映幕,富贵助开筵。
蜀水争能染,巫山未可怜。
数难忘次第,立困恋傍边。
逐日愁风雨,和星祝夜天。
且从留尽赏,离此便归田。
万朵照初筵,狂游忆少年。
晓光如曲水,颜色似西川。
白向庚辛受,朱从造化研。
众开成伴侣,相笑极神仙。
见焰宁劳火,闻香不带烟。
自高轻月桂,非偶贱池莲。
影接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