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卷》
妙在心通与理融,卓然有见是英雄。 大儒晚作韩考异,往哲曾非墨尚同。 折角争希郭有道,鬀眉求似狄梁公。 可怜老学孤无助,月落参横读未终。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学者在深夜孤独地钻研学问的场景,表达了对这位学者坚毅不拔、追求卓越精神的赞美。
首联“妙在心通与理融,卓然有见是英雄”概括了学者的精神风貌,他们的学问精妙之处在于心灵与道理的融会贯通,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卓越的见识。
颔联“大儒晚作韩考异,往哲曾非墨尚同”提到了历史上的大儒和先哲,他们在晚年仍然勤奋钻研,不断考证异文,追求真理。
颈联“折角争希郭有道,鬀眉求似狄梁公”进一步描绘了学者的形象,他们不畏艰难,折角争锋,希望像古代的郭有道一样有所成就;同时,他们也不断修炼自己,追求像狄梁公一样的眉毛,象征着学识和智慧。
尾联“可怜老学孤无助,月落参横读未终”表达了对这位老学者的同情和敬佩,他在孤独无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研究,直到月落参横,天色已晚。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一位学者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的孤独、坚韧和执着,表达了对学问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
创作背景
《对卷》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社会背景:刘克庄生活在南宋朝代,这是一个动荡不安,外敌环伺的时代。国家的不稳定和民族的危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忧虑和思考。
2. 个人经历:刘克庄本人颇具学识,但仕途并不顺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中。他的个人经历也反映在一些诗歌中,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推断,《对卷》这首诗可能是刘克庄在面对科举考试的压力,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下,抒发内心情感的作品。
以上仅是根据诗歌和诗人背景的一般推断,如果需要更具体的创作背景,可能需要查阅更多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
相关诗词
-
粉痕闲印玉尖纤。
啼红傍晚奁。
旧寒新暖尚相兼。
梅疏待雪添。
春冉冉,恨恹恹。
章台对卷帘。
个人鞭影弄凉蟾。
楼前侧帽檐。
-
粉痕闲印玉尖纤,啼红傍晚奁。
旧寒新暖尚相兼,梅疏待雪添。
春冉冉,恨恹恹,章台对卷帘。
个人鞭影弄凉蟾,楼前侧帽檐。
-
惆怅佳期阻,园林秋景闲。
终朝碧云外,唯见暮禽还。
泉石思携手,烟霞不闭关。
杖藜仍把菊,对卷也看山。
望望离心起,非君谁解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