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毕履和惠端砚余以大歙砚报之佐以一诗》

履和惠端砚,玉质马肝色。
我有大砚卧蚕纹,元是新安龙尾石。
持以答佳贶,聊尔见此心。
极知不是双南金,未足报君绿绮琴。
我得履和砚,清润如履和。
天然粹德非琢磨,秋江印月平不波。
君刚甫砚,朴钝若刚甫。
不能轻捷随人后,默默寒窗守愚鲁。
端砚入手喜有余,展开古帖聊学书。
大砚知君不负渠,墨池飞出北溟鱼。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以砚为主题的诗,诗人通过赞美砚的美德,表达了对友人馈赠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 开头两句“履和惠端砚,玉质马肝色。”描述了友人赠送的砚,质地优美,色泽如玉。“我有大砚卧蚕纹,元是新安龙尾石。”诗人自豪地展示自己的大砚,有着卧蚕般的纹路,材质也是名贵的新安龙尾石。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认识。 “持以答佳贶,聊尔见此心。”诗人用砚来答谢友人的馈赠,表达了感激之情。“极知不是双南金,未足报君绿绮琴。”诗人深知这个砚虽然名贵,但是不足以报答友人的深情厚谊。 “我得履和砚,清润如履和。”诗人得到友人的砚后,发现它清润如玉。“天然粹德非琢磨,秋江印月平不波。”这句赞美了砚的天然美德,不需要经过人为的加工,就像秋江上的月亮一样平静自然。 “君刚甫砚,朴钝若刚甫。”这里描述了友人的砚朴实无华,刚毅如君。“不能轻捷随人后,默默寒窗守愚鲁。”这句可以看出砚的特点,虽然不轻盈灵巧,但是默默坚守,这也反映了诗人的价值观。 “端砚入手喜有余,展开古帖聊学书。”诗人得到砚后,展开古帖学习书法,心情喜悦。“大砚知君不负渠,墨池飞出北溟鱼。”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和赞美,也展现了自己不负韶华,努力向上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以砚为媒介,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美德、自然、坚韧、勤奋等价值观的理解和赞美,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精神。
创作背景
《毕履和惠端砚余以大歙砚报之佐以一诗》是宋朝诗人陈鉴之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与砚台有关,具体来说,它与端砚和大歙砚的交换有关。端砚和大歙砚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砚台,为文人墨客所珍爱。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收到毕履和的端砚后,用大歙砚作为回报,并通过诗歌来表达感激和赞赏之情。 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创作背景。例如,诗歌可能描述了砚台的形状、质地、颜色等特点,以及诗人在使用砚台时的感受和体验。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创作背景的线索。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砚台的交换和诗人的感激之情有关,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砚台之美和文人友谊的赞美。
诗词关键字: 端砚 墨池 玉质
相关诗词
  • 1
    [宋]
    平生足迹遍九州,知子笔端回万牛。
    歙砚故持赠,夜光非暗投。
    兹实旧坑子坑尾,远胜洮州绿鸭头。
    清淑之德隐于石,珉中玉表非其俦。
    惨淡风漪生,葱茏云气浮。
    故人初赠我,千金未为酬。
    久磨土灰实砚耻,况拙辞章为砚羞。
    奇宝岂可穷士收,定为神夺鬼所偷,物得其托复何求。
    所以椟而致,贱子不敢留。
    摛藻可以丽春华,学书亦足森银钩。
    百氏之学资芟修,六经之文资校仇。
    虽然吾不愿子以之属文如曹刘,吾不愿子以之奏赋如枚邹。
    愿子提携与之登瀛洲,
  • 2
    [宋]
    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
    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
  • 3
    [宋]
    歙溪澄湛千寻碧,中有崎嵚万年石。
    腰粗入水始能凿,一砚价直千金壁。
    轻丝腻色恍莫分,熟视微见青罗纹。
    乃知金线鸲鹆眼,如玉有瑕安足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