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一百首·医和》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探讨了生命、死亡和医学的局限性,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慨。
首句“寿有可延理”提出了生命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得以延续的观点,而次句“医无不死方”则明确地指出,尽管医学有所成就,但并没有让人永生的方法。这两句诗简洁明了,对比鲜明,传达出作者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两句,“扁曾忧骨髓,和亦畏膏肓”,引用了两位古代名医扁鹊和和仲的故事。扁鹊曾说:“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表达出对疾病深入到骨髓,无法医治的忧虑。和仲则有“膏肓之疾,不可为也”的说法,意指有些疾病已深入膏肓,无法救治。这两句诗通过引用历史名医的话语,进一步强调了医学的局限性,以及生命不可避免的终结。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对医学局限性的认识,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深沉感慨,使读者对生命产生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
创作背景
《杂咏一百首·医和》是宋朝诗人刘克庄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以历史上著名的医生医和为背景创作的。医和是春秋时期的名医,他曾为晋平公诊断疾病,提出“六气不和”的病因说,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克庄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是出于对医和医术医德的敬仰,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古代医学家的赞美,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医学的关注和尊重。此外,诗歌也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医疗现状的关心和思考。
以上仅是简要分析,如需了解更多创作背景,可以查阅与诗歌相关的文献资料。
相关诗词
-
尽说彭门新半刾,昆吾剸玉如泥。
功名余事不须为。
才情诗里见,风味酒边知。
好在阿咸同老也,青云往岁心期。
千钟百首兴来时。
伯伦从妇劝,元亮信儿痴。
-
轻风湿湿树斑斑,燕乳鸠鸣春又残。
门巷狭斜无不到,有何人似柳花閒。
-
城上黄花散漫生,溪头绿树忽阴成。
浓春自欲烘人醉,却忆秋风一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