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杂咏一百首·医和》

寿有可延理,医无不死方。
扁曾忧骨髓,和亦畏膏肓。
作品赏析
这首诗探讨了生命、死亡和医学的局限性,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慨。 首句“寿有可延理”提出了生命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得以延续的观点,而次句“医无不死方”则明确地指出,尽管医学有所成就,但并没有让人永生的方法。这两句诗简洁明了,对比鲜明,传达出作者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两句,“扁曾忧骨髓,和亦畏膏肓”,引用了两位古代名医扁鹊和和仲的故事。扁鹊曾说:“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表达出对疾病深入到骨髓,无法医治的忧虑。和仲则有“膏肓之疾,不可为也”的说法,意指有些疾病已深入膏肓,无法救治。这两句诗通过引用历史名医的话语,进一步强调了医学的局限性,以及生命不可避免的终结。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对医学局限性的认识,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深沉感慨,使读者对生命产生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创作背景
《杂咏一百首·医和》是宋朝诗人刘克庄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以历史上著名的医生医和为背景创作的。医和是春秋时期的名医,他曾为晋平公诊断疾病,提出“六气不和”的病因说,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克庄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是出于对医和医术医德的敬仰,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古代医学家的赞美,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医学的关注和尊重。此外,诗歌也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医疗现状的关心和思考。 以上仅是简要分析,如需了解更多创作背景,可以查阅与诗歌相关的文献资料。
诗词关键字: 膏肓 骨髓
相关诗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