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欲和诗无匆匆,唱首天下文章公。 今年荔子况倍熟,亭亭锦盖高张空。 猿偷鸦啄牧童采,林间残颗犹殷红。 在昔唐家充岁贡,吟讽何止杜陵翁。 南穷交州西蜀土,快马驮送如飞龙。 绛裳冰肌初照眼,玉环一笑恩光浓。 惟闽以远幸免涴,一颗不到温泉宫。 自从陈紫无真本,皱玉晚出尤称雄。 迩来鸡舌擅瑰玮,赞香誉味万喙同。 麟台仙人亲题品,天为此果开遭逢。 乃知微物似有数,声价亦与时污隆。 列圣俭德被华戎,微如淮白不敢供。 奈何置驿奉私室,安得木铎观民风 |
| 这首诗描绘了荔枝的丰收景象,并探讨了荔枝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诗人通过荔枝这一微小的物象,表达了对于时代变迁和社会风气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首联“君欲和诗无匆匆,唱首天下文章公。”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赞美荔枝,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态度,认为诗歌应该从容创作,以传颂天下。 颔联“今年荔子况倍熟,亭亭锦盖高张空。”描绘了今年荔枝丰收的景象,用“亭亭锦盖”形象地描绘了荔枝树冠的形态。 颈联“猿偷鸦啄牧童采,林间残颗犹殷红。”进一步描绘了荔枝林中的景象,猿猴、乌鸦、牧童都在采摘荔枝,林间还残留着红色的荔枝。 接下来几联,诗人通过回顾历史,叙述了荔枝在唐代的贡品地位,以及不同品种的荔枝的特色和价值。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荔枝这一微小的物象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最后几联,诗人通过对于荔枝的题品和评价,表达了对于时代变迁和社会风气的感慨。诗人认为,微小的物象也有价值,但其价值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同时,诗人也呼吁人们应该关注社会风气,发扬节俭的美德。 整首诗意境深远,通过对荔枝的描绘和历史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慨。同时,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律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