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歙州民与睦州民,比似吴儿大较贫。 为问山中有何好,山中剩有读书人。 |
| 这是一首诗,作者通过歙州(今安徽歙县)和睦州的贫富对比,表达了对读书人的赞美和对山中的向往。 首句“歙州民与睦州民,比似吴儿大较贫”,歙州和睦州都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这里作者用“歙州民”和“睦州民”代指歙州和睦州的百姓。而“比似吴儿大较贫”则表达了作者对歙州和睦州百姓贫穷的同情。这里的“吴儿”是泛指江南地区的百姓,作者用“似”字将歙州、睦州的百姓与江南的吴儿进行比较,虽然都是百姓,但歙州、睦州的百姓却显得更为贫穷。 接着,“为问山中有何好,山中剩有读书人”,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山中有什么好的?”接着回答说:“山中剩有读书人”。这里作者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表达了对山中的向往和对读书人的赞美。在作者看来,虽然歙州、睦州的百姓生活贫困,但山中的读书人却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 这首诗通过描绘歙州和睦州的贫富对比,表达了对读书人的赞美和对山中的向往。诗中通过对百姓贫穷的同情和对山中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诗中还表达了对读书人的敬意和赞美,体现了作者对知识、文化和精神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作品,通过描绘贫富对比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诗中还表达了对读书人的敬意和赞美,体现了作者对知识、文化和精神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