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

石梁石柱石为碑,山拔泉飞石可移。
两玉堂仙一髠叟,自应名字万年垂。
作品赏析
这首诗《石梁石柱石为碑,山拔泉飞石可移。两玉堂仙一髠叟,自应名字万年垂。》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和表达人生哲理的诗。 首句“石梁石柱石为碑”,诗人以石头的梁柱和石柱作为碑石,描绘出一种坚硬、永恒的自然景象,象征着大自然的坚韧和不变。同时,这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山拔泉飞石可移”一句,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将山拔泉飞的自然景象融入诗中,给人一种生动、形象的感觉。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叹,以及对生命变化的感慨。 “两玉堂仙一髠叟”一句,诗人以“两玉堂仙”和“一髠叟”来形容人,表达了人生短暂、变化无常的主题。其中,“两玉堂仙”可能指的是神仙,而“一髠叟”则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或他人,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最后,“自应名字万年垂”一句,诗人表达了名字将会流传万年的信念,也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景和表达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其中,坚硬、永恒的自然景象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而人生短暂、变化无常的主题则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感慨和思考。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和追求,相信名字将会流传万年的信念。这些主题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创作背景
《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一组诗作,创作于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这组诗描绘了作者在元宵节游览西湖时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当时杭州元宵节的盛况。 方回,字万里,号虚谷,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景定年间进士。曾任严州知州。这首诗是他晚年归隐家乡后所作。 这组诗共有十五首,每首诗都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写成,描绘了作者在元宵节游览西湖时的所见所闻。诗中描绘了当时杭州元宵节的盛况,包括各种灯会、烟花、歌舞表演等。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当时杭州社会繁荣昌盛的景象。 此外,这组诗还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例如,在第四首诗中写道:“此生终老温柔乡,不向长安羡凤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诗词关键字: 飞石 名字
相关诗词
  • 1
    [宋]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
  • 2
    [宋]
    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
    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
    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想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 3
    [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