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太庙至斋》

风雨残春晚作晴,宝山深静勃鸠鸣。
云收翠戟龙文润,日透金铺兽面明。
蚕出火时桑正沃,秧抽颖处麦还成。
在开列圣孙谋远,流福人间酿太平。
作品赏析
这首诗《风雨残春晚作晴,宝山深静勃鸠鸣》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农耕生活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首联“风雨残春晚作晴,宝山深静勃鸠鸣”,描绘了风雨过后,春天即将结束,傍晚时分天气转晴,宝山静谧,勃鸠鸟鸣叫的景象。这一联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云收翠戟龙文润,日透金铺兽面明”,进一步描绘了天气变化和建筑物的景象。云彩散去,翠色的戟楼变得更加润泽,金色的兽面铺饰更加明亮。这一联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建筑的热爱和欣赏。 颈联“蚕出火时桑正沃,秧抽颖处麦还成”,转而描绘了农耕生活的场景。蚕在火候适宜的时候吐丝,桑叶正肥沃;秧苗在抽穗的时候,麦子也开始成熟。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农耕生活的理解和赞赏,也体现了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和关心。 尾联“在开列圣孙谋远,流福人间酿太平”,表达了作者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期待。作者认为,历代圣明的君主为子孙后代开创了美好的基业,给人间带来了幸福和太平。这一联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和赞美,也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农耕生活和太平盛世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太庙至斋》是宋代诗人洪咨夔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洪咨夔担任了太常寺丞,负责管理国家祭祀事务。在一次前往太庙举行祭祀活动之前,洪咨夔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描绘了洪咨夔在太庙前斋戒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国家祭祀活动的虔诚和敬畏之情。首句“太庙至斋”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洪咨夔在太庙前的斋戒。接下来的两句“衣冠肃肃,剑佩锵锵”,形象地描绘了洪咨夔身着整齐的衣冠,佩戴着铮亮的剑佩,显得庄重肃穆。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突显了洪咨夔对国家祭祀活动的敬重之心。 接下来的两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则描绘了当时的季节和景色。天空高远,云彩淡薄,南飞的大雁已经消失在视线之外。这里的“南飞雁”象征着离别和思念,暗示了洪咨夔即将离开家乡,前往京城任职的心情。 最后一句“念君客游思故乡”,表达了洪咨夔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他身在异乡,为国家效力,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人。这句诗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立体。 总的来说,《太庙至斋》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洪咨夔在太庙前斋戒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国家祭祀活动的虔诚和敬畏之情,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忠诚于国家、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诗词关键字: 兽面 福人 金铺
相关诗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