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驿寄建州同年窦职方》
别驿临溪曲,清寒结晓阴。 滩声生乱石,雨意在閒林。 登第年华久,相逢礼受深。 茶山春物近,那得共追寻。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离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深深情意。
首联“别驿临溪曲,清寒结晓阴”,诗人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场景。驿站位于溪水旁,清晨的寒意在空气中凝结,形成了一层淡淡的阴影。这一场景描绘了离别的凄清和冷清,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滩声生乱石,雨意在閒林”,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离别的环境。乱石间流淌的溪水发出潺潺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在诉说着离别的哀愁;而林间的静谧,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离别。这两句诗将自然与离别紧密相连,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颈联“登第年华久,相逢礼受深”,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情意和离别之痛。诗人感叹友人已经多年未见面,如今又要分别,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感慨。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意和离别之痛的感慨,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尾联“茶山春物近,那得共追寻”,诗人以希望和期待来结束全诗。诗人希望再次回到茶山,与友人共赏春色,但现实却让他们无法追寻彼此。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去友情的怀念,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意和离别之痛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去友情的怀念。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是一首优秀的诗篇。
|
创作背景
《大湖驿寄建州同年窦职方》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期间,他与同为官员的窦师纶在福建大湖驿相遇,两人共叙旧情,畅谈人生。
诗中描绘了大湖驿的美景,以及诗人对友谊、官场和人生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主题: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2. 结构: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前四句)描绘了大湖驿的美景,引出诗人与窦师纶的相遇;第二部分(中间四句)描述了两人共叙旧情的情景;第三部分(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和人生的感慨。
3. 意象: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如“绿水青山空自在”描绘了大湖驿的美丽景色;“一壶浊酒喜相逢”表现了诗人与窦师纶重逢的喜悦;“宦海风波恶”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险恶环境的不满。
4. 修辞:诗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绿水青山空自在,白云苍狗任飘摇”中的排比句,形象地描绘了大湖驿的美景;“一壶浊酒喜相逢,千载难逢此良宵”中的对仗句,表现了诗人与窦师纶重逢的喜悦。
5. 情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感慨。诗人通过对大湖驿美景的描绘,以及与窦师纶重逢的场景,传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官场生活的不满。
总之,《大湖驿寄建州同年窦职方》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优美意境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谊、官场和人生的感慨。
相关诗词
-
古松树下书阴寒,云亦何心去不还。
却怪建州城裹梦,一春多在湛庐山。
-
君居建州溪,我住东浙尾。
邂逅入壶山,于今几寒暑。
平生谭理道,涉猎颇自喜。
考击到精玄,我肤君骨髓。
君学有根源,君文有规矩。
寸步履平实,不知虚浮语。
礼废彝伦斁,聋盲数百载。
紫阳当日心,谁复为鼓舞。
气运未回天,人力不能起。
终焉终久功,或慰奔驰苦。
读书要适用,行过言犹耻。
架空累万辞,先儒已坐此。
观君治教篇,农学相资倚。
以兹行吾志,万物当得所。
奈何人理缪,痛哉时不与。
君去将安之,波浪更风雨。
-
医无山头角满耳,十万健儿密于蚁。
猛气皆思斫建州,铁马嘶风大旗底。
幕府朝开剑如水,上将逡巡护军靡。
其间侧注者谁氏?
雄釂高谈称弟子。
书生清骨如断冰,夜看磷青晓烽紫。
边声无地著伊吾,五岳突从壮心起。
快哉汪生游如此!
归来一枕清淮流,丽竖弹筝翠眉喜。
《前溪》误按《出塞》曲,醉眼犹瞋叛臣李。
万事反覆难具陈,残虏未灭诚足耻。
国士谁扬司隶畐,朝廷傥抚云中髀。
生平早向长安垆,荆高千年气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