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贫士七首》
少陵走西蜀,坡仙谪罗浮。 暗与渊明合,九日无新篘。 儿曹处此境,四顾定复愁。 惟此三老翁,浩然无所忧。 作诗配日月,万古长空流。 寄谢酩酊子,讵识黄花秋。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三位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杜甫、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中表达了对他们生活态度和诗歌创作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淡定的赞赏。
首联“少陵走西蜀,坡仙谪罗浮。”中,“少陵”指杜甫,“坡仙”通常指苏轼,二人都曾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到远离京城的蜀地。这一联以他们的流放生涯为引子,为后文对三人的赞美做了铺垫。
“暗与渊明合”一句,“渊明”即陶渊明,表达了诗人对三人共同具有的隐逸、淡泊名利的品质的赞赏。而“九日无新篘”一句,则是对杜甫的怀念,因为杜甫在重阳节时常常独自饮酒,而且总是只喝新酿的酒,表现出他高尚的品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儿曹处此境,四顾定复愁。”这两句表达了对年轻一代可能无法理解这些伟大诗人生活处境和心境的担忧。
“惟此三老翁,浩然无所忧。”这是对三位诗人的最高赞美,他们胸怀壮志,无所畏惧,这是诗人所向往的境界。
“作诗配日月,万古长空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永恒的追求,诗歌如同日月长存,其影响将会流传万古。
最后,“寄谢酩酊子,讵识黄花秋。”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那些醉酒失态之人的劝诫,提醒他们不要错过秋天的美景和黄花的香气。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杜甫、苏东坡和陶渊明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坚韧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关怀。诗中充满了对永恒、对诗歌、对生活的敬仰和热爱,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情的诗篇。
|
创作背景
《拟咏贫士七首》是宋代诗人方回创作的一组诗歌,共有七首。这组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方回通过这组诗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在这组诗中,方回以贫士为题材,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这些贫士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他们不为物质所动,不为世俗所累,始终保持着清高、独立和自尊。这种精神品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
在艺术手法上,方回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贫士与富贵者进行对比,突显了贫士的高尚品质和坚韧精神。此外,方回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他对贫士的敬意和感慨。
总之,《拟咏贫士七首》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展示了诗人对贫苦人民的关爱和对美好品质的赞美。这首诗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珍惜那些坚守信仰和品质的人。
相关诗词
-
北临玄菟郡。
南戍朱鸢城。
共此无期别。
俱知万里情。
昔尝游令尹。
今时事客卿。
不特贫谢富。
安知死羡生。
怀秋独悲此。
平生何谓平。
-
悲歌度燕水。
弭节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
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
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
悬想关山雪。
游子河梁上。
应将苏武别。
-
在死犹可忍。
为辱岂不宽。
古人持此性。
遂有不能安。
其面虽可热。
其心长自寒。
匣中取明镜。
披图自照看。
幸无侵饿理。
差有犯兵栏。
拥节时驱传。
乘亭不据鞍。
代郡蓬初转。
辽阳桑欲干。
秋云粉絮结。
白露水银团。
一思探禹穴。
无用鏖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