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杏园》
上有繁葩下落英,红波动荡逐风行。 夕阳开处犹光艳,何况今农值月明。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的标题是《上有繁葩下落英》,它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和季节变化的诗。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先,诗中描述了繁花盛开的景象,落英缤纷,红波波动,这些生动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生机勃勃的花海之中。诗人用“波动”和“逐风行”这两个词,将花朵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
接着,诗人在描绘夕阳下的花朵时,使用了“夕阳开处犹光艳”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夕阳下的花朵更加美丽动人。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即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也要保持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最后,诗人以“何况今农值月明”结尾,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赞美和对劳动的尊重。这句诗将主题从自然美景转向了人类生活,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繁花、落英、波动、夕阳和月明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动。
|
创作背景
《桃杏园》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桃花和杏花盛开的美景,以及诗人在园中漫步时所感受到的愉悦心情。
创作背景:
蔡襄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热爱自然,喜欢游山玩水,欣赏花草树木。蔡襄本人也是一位热爱自然的文人,他在诗歌中多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桃杏园》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
1. 形象生动:诗中通过“桃花”、“杏花”等具象的描绘,展现了春天里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如“桃花笑春风”,使得这些花朵更加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2. 意境优美:诗人在描绘美景的同时,也传达了自己愉悦的心情。他置身于花海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种优美的意境,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3. 情感真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贯穿整首诗篇。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春天的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结构紧凑:这首诗的结构紧凑,每一句都紧紧围绕着主题展开。从描绘花景到表达心情,再到展示意境,层层递进,使得整首诗既有层次感,又不失连贯性。
总之,《桃杏园》是一首描绘春天美景、表达诗人愉悦心情的优秀诗篇。它以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紧凑的结构,展现了宋代文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相关诗词
-
青杏园林著酒香。
佳人初试薄罗裳。
柳丝无力燕飞忙。
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日偏长。
为谁消瘦减容光。
-
歧路不在天,十年行不至。
一旦公道开,青云在平地。
枕上数声鼓,衡门已如市。
白日探得珠,不待骊龙睡。
匆匆出九衢,僮仆颜色异。
故衣未及换,尚有去年泪。
晴阳照花影,落絮浮野翠。
对酒时忽惊,犹疑梦中事。
自怜孤飞鸟,得接鸾凤翅。
永怀共济心,莫起胡越意。
-
岐路不在天,十年行不至。
一旦公道开,青云在平地。
枕上数声鼓,衡门已如市。
白日探得珠,不待骊龙睡。
匆匆出九衢,僮仆颜色异。
故衣未及换,尚有去年泪。
晴阳照花影,落絮浮野翠。
对酒时忽惊,犹疑梦中事。
自怜孤飞鸟,得接鸾凤翅。
永怀共济心,莫起胡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