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寺》
平日压尘土,今游兴味长。 波涛围四际,台殿起中央。 鱼听晨餐鼓,云和夕炷香。 薰风休递吹,襟袂不胜凉。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平日压尘土,今游兴味长》充满了对游玩的期待和欣喜之情。诗人平日里可能因为繁忙的生活和工作,感到尘土飞扬,身心疲惫。然而,今日的游玩却让他感到兴致盎然,仿佛所有的疲劳都被抛诸脑后。
“波涛围四际,台殿起中央。”诗人描绘了游玩环境的壮丽景象,四周被波涛环绕,高耸的台殿矗立其中。这种生动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和壮美的环境中,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
“鱼听晨餐鼓,云和夕炷香。”诗人进一步描述了游玩的细节,鱼儿在水中听闻晨鼓,云彩在傍晚时分被炷香所包围。这些细节描绘出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
“薰风休递吹,襟袂不胜凉。”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游玩后的感受。温暖的微风不再吹拂,衣襟和袖子已经无法承受凉爽的感觉。诗人通过这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在游玩中的愉悦和轻松的心情。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细节,展现了诗人游玩时的愉悦心情和对自然的赞美。诗中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生活的美好。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自然之美的佳作。
|
创作背景
《游金山寺》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描写游览金山寺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蔡襄担任浙江提举时,他到访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金山寺。
金山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寺庙,始建于东晋时期,历经多次兴废和重建。在宋代,金山寺已经成为杭州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蔡襄在游览金山寺时,被其壮丽的建筑、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金山寺美景的诗篇。
这首诗以描绘金山寺的自然风光为主线,通过对山、水、云、石等元素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金山寺的壮美景色。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寺庙内的佛像、僧人等元素,表现了金山寺的宗教氛围和文化内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堪称宋代山水诗的佳作。
总之,《游金山寺》这首诗歌是蔡襄在游览金山寺时所作,通过对金山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金山寺的美丽景色和深厚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宋代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关诗词
-
黄召风虔,盖下丽春园。
员外心坚,使了贩茶船。
金山寺心事传,豫章城人月圆。
苏氏贤,嫁了双知县。
天,称了他风流愿。
-
一点青螺白浪中,全依水府与天通。
晴江万里云飞尽,鳌背参差日气红。
-
西江中氵霝波四截,涌出一峰青堞土臬。
外如削成中缺裂,阳气发生阴气结。
是时炎天五六月,上有火云下冰雪。
夜色晨光相荡沃,积翠流霞满坑谷。
龙泓彻底沙布金,鸟道插云梯甃玉。
架险凌虚随指顾,榱桷玲珑皆固护。
斡流倒景不可窥,万仞千崖生跬步。
日华重重上金榜,丹楹碧砌真珠网。
此时天海风浪清,吴楚万家皆在掌。
琼楼菌阁纷明媚,曲槛回轩深且邃。
海鸟夜上珊瑚枝,江花晓落琉璃地。
有时倒影沈江底,万状分明光似洗。
不知水上有楼台,却就波中看闭启。
舟人忘却江水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