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白莲僧宗要见遗纸扇每扇各书一首》
滉白新牋卷線稜,刮青纤竹缠红藤。 可怜子夜书帷下,一片圆光得未曾。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纸张的制作过程,同时也寓含了对某种生活状态的描绘和思考。
首句“滉白新牋卷线稜”中,“滉白”描绘了新制出的纸张的颜色,给人一种清澈、明亮的感觉。“新牋”则指新制成的纸张,而“卷线稜”则可能是指这种纸张的特殊制作工艺,使得纸张看起来有如卷起的线一般。这一句给人一种新鲜、生动的感觉。
第二句“刮青纤竹缠红藤”则进一步描绘了制作过程,青竹和红藤被用来缠绕新制的纸张,使其更加美观和易于使用。这里的“刮青”和“纤竹”可能指的是制作纸张的原材料,而“缠红藤”则可能是指将原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使其更适合用于制作纸张。这一句给人一种精细、认真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可怜子夜书帷下,一片圆光得未曾”则将视线转向了诗的主题——读书。在深夜的读书环境中,一片清光洒在书帷上,这是多么美妙的场景。然而,“得未曾”却暗示了这样的场景并不常见,或者说是诗人所渴望而未得的。这可能反映了诗人对那种安静、专注的读书生活的向往,也可能表达了诗人对那种生活状态的惋惜和遗憾。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纸张的制作过程,同时也以深情的语言描绘了读书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那种安静、专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和遗憾。整首诗给人一种优美、细腻的感觉,同时也充满了深情的思考和感慨。
|
创作背景
《漳州白莲僧宗要见遗纸扇每扇各书一首》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漳州,当时蔡襄在漳州担任官职。
诗中描述了一位名叫宗要的僧人送给蔡襄两把纸扇,并在每把扇子上题写了一首诗。蔡襄对这位僧人的才华和善意表示赞赏,并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友谊的珍视。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真挚感情和对艺术的热爱。同时,它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与佛教僧侣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相关诗词
-
一尊绿酒付何处,东风吹来客将去。
不愁客路不逢春,何日重来共春住。
去住相看且尽杯,春游从此判醒回。
眼底酒人风雨散,明朝人日为谁来。
-
惯向溪边折柳杨,因循行客到州漳。
无端触忤王衙押,不得今朝看饮乡。
-
秦川西去远,不意过漳川。
归梦三千里,羁愁二十年。
谋生空白发,行路若青天。
馀事休相问,相留只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