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房听雨》
古寺松轩雨声别,寒窗听久诗魔发。 记得年前在赤城,石楼梦觉三更雪。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很有韵味的诗。
首句“古寺松轩雨声别”以听觉写环境,形象地描绘出古寺中雨声萧瑟、松影摇曳的氛围,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那苍劲的松树与细雨中的宁静。“别”字赋予了这份静谧以深情,营造出一种深沉、凄清的意境。
第二句“寒窗听久诗魔发”则从诗人的角度来写。“寒窗听久”点明诗人是在独自一人聆听雨声,而“诗魔发”则表达了雨声对诗人创作的激发,使他诗兴大发。这句诗将诗人对雨的感受与创作联系起来,使得诗歌更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
接下来两句“记得年前在赤城,石楼梦觉三更雪”是回忆与感慨。诗人回忆起年前在赤城(地名)的时光,那里的石楼梦醒时分,窗外正下着三更的雪。这两句诗将过去与现在对比,使得诗歌的时空感更加丰富,也表达了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雨声为引子,通过诗人的感受和回忆,描绘出一幅苍凉而又美丽的画面。诗中既有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又有对现在生活的感慨,同时也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欣赏。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
创作背景
《僧房听雨》是唐朝诗人卢士衡所作的一首诗。诗歌的创作背景一般与诗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具体到《僧房听雨》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测其创作背景:
1. 诗人卢士衡可能对佛教有一定的信仰或兴趣,因此他会在僧房中听雨,从而产生了创作这首诗的灵感。
2. 雨天给人一种宁静、寂寥的感觉,诗人在僧房中静心听雨,可能感受到了雨声所带来的宁静与诗意,进而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3. 唐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歌作为当时的一种重要文化表现形式,诗人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绪和生活哲理。卢士衡在僧房听雨时,或许也想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综上所述,《僧房听雨》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信仰、生活经历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有关。
相关诗词
-
夜报塞天同起云,凌晨玉叶遂翩纷。
无林不作银花影,有嶂皆成冰绮纹。
酒店旗飘近方见,僧房钟响远犹闻。
入关廿里原秋雨,南北寒暄一岭分。
-
僧房秋雨歇,愁卧夜更深。
欹枕闻鸿雁,回灯见竹林。
归萤入草尽,落月映窗沉。
拭泪无人觉,长谣向壁阴。
-
古寺春山青更妍,长松修竹翠含烟。
汲泉拟欲增茶兴,暂就僧房借榻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