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养蚕》

男必耕耘女必蚕,古人尚尔我何贪。
浴沂时候成春服,歌咏来归道味甘。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耕读传家的农耕社会背景,其中融入了诗人对这一传统社会背景的认同与赞美之情。 首句“男必耕耘女必蚕”,通过描绘男女分工合作、共同参与农耕的画面,表达了古人对这种和谐劳动场景的尊重和赞美。第二句“古人尚尔我何贪”,诗人对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表示赞赏,认为古人都能如此,我们又有什么贪求呢?这既是对古人的赞美,也是对当前社会的期待。 第三句“浴沂时候成春服”,描绘了春耕之后,人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换上春天的服装,再次投入到劳动中的场景。这一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最后一句“歌咏来归道味甘”,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耕读传家、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的认同和赞美。诗人认为,通过辛勤的劳动,人们能够享受到甜美的果实,这就是生活的真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传统农耕社会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和谐劳动、自给自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的情感真挚、朴素,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
创作背景
《养蚕》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戴复古,而非宋沆。它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社会的繁重赋税有关。南宋时期,赋税沉重,人民生活困苦。诗人在江湖游历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养蚕妇女辛苦劳作,但最终却无法穿上自己织造的绢绸,甚至连麻布衣裳也穿不上的悲惨景象。诗人感叹于此,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绘养蚕妇女的艰辛,反映了当时社会赋税压迫下的民生疾苦。
诗词关键字: 歌咏 耕耘 古人
相关诗词
  • 1
    [南北朝]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
    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
    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
    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
    采桑不装钩,牵坏紫罗裙。
    语欢稍养蚕,一头养百塸。
    奈当黑瘦尽,桑叶常不周。
    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
    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
    采桑盛阳月,绿叶何翩翩。
    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
    伪蚕化作茧,烂熳不成丝。
    徒劳无所获,养蚕持底为?
  • 2
    [唐]
    酒姥溪头桑袅袅,钱塘郭外柳毵毵。
    路逢邻妇遥相问,小小如今学养蚕。
    西邻年少问东邻,柳岸花堤几处新。
    昨夜雨多春水阔,隔江桃叶唤何人。
  • 3
    [宋]
    日月东西行,寒暑冬夏易。
    阴阳无停机,造化渺莫测。
    开目为晨光,闭目为夜色。
    一开复一闭,明晦无休息。
    居然六合外,旷哉天地德。
    天地且不言,世人浪喧喧。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
    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
    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
    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养蚕为素丝,叶尽蚕不老。
    倾筐对空林,此意向谁道。
    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
    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
    祸亦不在大,福亦不在先。
    世路险
宋沆的其他作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