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颂古二十四首》

有喝端如探竿草,无师血脉通红线。
当阳不识李将军,徒学穿杨一枝箭。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射箭技巧的诗,表达了对射箭技巧的赞美和对正确指导的追求。 “有喝端如探竿草”,这句诗描绘了射箭的准备过程。这里的“喝”是指瞄准的目标,“端如探竿草”则形象地描绘了射箭者在调整自己的位置和角度,试图将箭矢准确地射向目标的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射箭者必须要有精确的瞄准,就像去探索草丛中的一根竿子一样专注和细致。 “无师血脉通红线”,这句诗表达了射箭者的内心状态。这里的“师”是指导师或老师,“血脉通红线”则形象地描绘了射箭者在没有导师指导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经验,逐渐掌握射箭技巧的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射箭者应该独立思考,不要盲目跟从别人的做法,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当阳不识李将军,徒学穿杨一枝箭”,这句诗是对射箭技巧的赞美和对正确指导的追求。这里的“当阳”是指面对靶子时,射箭者应该保持冷静和专注,不要被外界因素干扰。“李将军”是指历史上著名的射箭高手李广,他以射箭技艺高超而闻名。“穿杨一枝箭”则是指射箭者应该像穿透杨树枝一样,将箭矢准确地射向目标。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射箭者能够保持冷静和专注,不受外界干扰,就能够像李广一样射出精准的箭矢。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对正确指导的追求,即不要盲目跟从别人的做法,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射箭的过程和技巧,表达了对射箭技艺的赞美和对正确指导的追求。同时,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冷静和专注,不要盲目跟从别人的做法,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创作背景
《颂古二十四首》是宋代诗僧释胜所创作的一组古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与佛教文化、禅宗思想,以及宋代的文学环境和社会背景有关。 1. 佛教文化与禅宗思想:释胜作为一位僧侣,他的诗歌创作自然会受到佛教文化和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强调直观心性、见性成佛,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些思想在《颂古二十四首》中都有所体现。 2. 宋代文学环境: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繁荣时期,诗歌、散文、词曲等各种文学形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释胜的《颂古二十四首》也受到了宋代文学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3. 社会背景:宋代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这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宋代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佛教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为释胜创作《颂古二十四首》提供了社会背景。 总的来说,《颂古二十四首》的创作背景涉及到佛教文化、禅宗思想、宋代文学环境和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
诗词关键字: 红线 血脉 将军
相关诗词
  • 1
    [唐]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 2
    [唐]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 3
    [当代]
    住院生涯又一回,前尘处处尽堪哀。
    头皮断送身待老,心脏衰残血不来。
    七载光阴如刹那,半包枯骨莫安排。
    老妻啼笑知何似,眼对门灯彻夜开。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