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中画像赞》
了了了陧非了,非非非处何非。 要识此翁端的,试看笔下形仪。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充满了禅意,通过意象和隐喻来表达一种超越常理的境界。下面我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赏析:
“了了了陧非了”,这句诗首先展现了一种变化的动态过程,似乎是“灾祸”降临,然后逐渐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非非非处何非”。这句诗描述了一种超越是非、善恶、好恶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超脱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用通常的词语能够完全表达的,需要借助具体的意象和象征来理解。
“要识此翁端的,试看笔下形仪”,这两句诗则更加强调了这种超脱境界的神秘性和难以捉摸的性质。要真正理解这位“翁”的本质,需要观察他的作品——他的笔下的形象和仪式。这似乎暗示着这位“翁”是通过他的艺术创作来传达这种超越常理的境界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运用了隐喻和象征,通过描绘一种超越常理的境界,表达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对某种抽象概念的描述,更是对一种超越常人理解的生命境界的探索和表达。这种诗歌风格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并不罕见,常常用来表达高深的哲理和人生的智慧。
|
创作背景
《陈莹中画像赞》是宋朝文人邹浩为陈瓘(字莹中)所作的画像赞词。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人物背景:陈瓘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学者和书法家,以正直敢言而著称,曾因弹劾权臣而多次遭贬。他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着高尚的品德,备受时人尊敬。
2. 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邹浩与陈瓘是同时代的人,可能有着一定的交往或相互敬仰的关系。邹浩对陈瓘的为人和品格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为他写下了这篇画像赞。
3. 创作目的:画像赞是古代文人为他人画像所作的赞美诗词,旨在表彰对方的品德和功绩,表达对对方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因此,邹浩创作《陈莹中画像赞》的目的也是为了赞美陈瓘的高尚品质。
综上所述,邹浩创作《陈莹中画像赞》的背景包括对陈瓘的敬仰和了解、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以及创作目的等因素。
相关诗词
-
一朝衣锦归来,高门不负于公望。
恍然如旧,黄流万里,太行千丈。
只比当时,添些气势,减些风浪。
记采薇戍罢,分茅议定,凯歌动,声悲壮。
元自山西出将。
却从他、山东入相。
兜鍪须待,貂蝉换了,凌烟画像。
且把功名,暂都分付,浅斟低唱。
但年年看取,三台长在,老人头上。
-
-
柏在去弗宿,万安退而止。
见几懲贯高,噬脐嬖妃子。
畏避虽同途,兴亡乃异轨。
江边招提小,楼阁半倾圮。
回薄二里余,六龙驻於此。
愁横云盖山,闷系罗带水。
历历斜谷路,云天尺有咫。
昨夜雨中铃,哀音犹在耳。
画像赭衣袂,挟一弓两矢。
侑以圣云孙,祖武略相似。
剑外尘再蒙,黄明著年纪。
今我吊陈迹,行迈亦靡靡,吹动波间皱,正值秋风起。
安得如渔翁,垂钓江之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