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浈阳富佳致,无以过南山。 山高雄地理,万丈亲云端。 攀援临绝顶,气象非尘寰。 神存古庙貌,台敞旧轩栏。 青石生龙文,凛凛常风寒。 纵目四无际,陡觉天地宽。 直北二江合,水势中分滩。 滩横水亦转,曲折束成湾。 群峰自西来,险绝如函关。 中虚左梵刹,地胜苾刍女。 梵修祝圣寿,额自九重颁。 旁有石一障,高下数亩间。 或列如屏风,或方如仙坛。 或立如驻马,或走如奔帆。 或侧如虎卧,或曲如龙蟠。 或严如卫吏,或罗如星官。  | 
|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表现出浈阳山(南山)雄伟、壮丽的风光。从山的高大、攀登的艰难,到登顶后的壮阔景色,都一一呈现。诗中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如青石生龙文、凛凛常风寒、直北二江合等,使得诗歌的画面更加丰富和生动。 诗人通过描绘山的各种形态,展现出山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同时也表现出山势的险峻和壮观。从群峰自西来、中虚左梵刹,到地胜苾刍女、祝圣寿等,都表现出山地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此外,诗中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在陡觉天地宽、天地如束湾等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和赞叹。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旁有石一障等诗句。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优美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比喻,表现出浈阳山的壮丽和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