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织素谣》

贫女苦筋力,缲丝夜夜织。
万梭为一素,世重韩娥色。
五侯初买笑,建章方落籍。
一曲古凉州,六亲长血食。
劝尔画长眉,学歌饱亲戚。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一个贫穷女子的生活,她每天辛苦劳作,夜以继日地编织蚕丝,以维持生计。诗中通过描绘她的生活环境、工作状态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展现了她的艰辛和无奈。 首两句“贫女苦筋力,缲丝夜夜织。”描绘了贫穷女子的劳累生活,她每天需要辛苦劳作,尤其是在夜晚,还要不停地编织蚕丝。这里使用“苦筋力”形容了她的劳累程度,也透露出她生活的艰难。 “万梭为一素,世重韩娥色。”描述了她的工作状态,她要应对大量的梭子,每一个梭子都代表着一段蚕丝,这是她生存的方式。同时,“世重韩娥色”一句暗指美女和美丽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表明这个世界对于她的美貌和劳动力的需求。 接下来的四句“五侯初买笑,建章方落籍。一曲古凉州,六亲长血食。”描绘了她所处的社会环境,贵族和富豪在宴会上买笑寻欢,而她则被迫离开了家,名册上也标注着她的身世变化。这种生活对于她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最后两句“劝尔画长眉,学歌饱亲戚。”描绘了她的自我解嘲和对生活的无奈,她希望画长眉以改变自己的形象,也希望通过唱歌来谋求亲戚的帮助。然而这些都显得无力和苍白。 这首诗的主题是贫穷女子生活的艰难和无奈,通过对她工作和生活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无情和不公。然而即使在如此困境中,她也保持了对生活的坚韧和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人类精神的可贵之处。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值得一读。
创作背景
《织素谣》是唐朝诗人于濆的一首诗。于濆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的诗坛主流多倾向于描写风花雪月,轻视社会民生。然而,于濆却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己任,他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此,《织素谣》的创作背景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 此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纺织业非常发达,特别是在丝绸生产方面。因此,《织素谣》也可能以当时纺织业的劳动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织女们辛勤劳动的场景,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 综上所述,《织素谣》的创作背景与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诗人于濆的创作倾向以及当时纺织业的实际情况都有密切关系。
诗词关键字: 落籍 六亲 亲戚
相关诗词
  • 1
    [汉]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 2
    [汉]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自
  • 3
    [隋]
    行行春径蘼芜绿。
    织素那复解琴心。
    乍惬南阶悲绿草。
    谁堪东陌怨黄金。
    红颜素月俱三五。
    夫壻何在今追虏。
    关山陇月春雪冰。
    谁见人啼花照户。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