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 朝阳未出众山晴,露滴蓑衣犹半湿。 二月三月时,平原草初绿。 三个五个骑羸牛,前村后村来放牧。 笛声才一举,众稚齐歌舞。 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骑牛又归去。 |
| 这首诗通过对牧童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牧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牧童的喜爱之情。 首句“牧童见人俱不识”,写牧童的生疏和怕生。然而这“不识”之中,透露出纯真的感情,也显示出他对小桥流水、村庄田野的惊奇和亲近感。这是基于作者同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活感受写出来的。接着,写牧童穿着草鞋、戴着竹笠,不紧不慢地走来。然后写他们纵牛下山时的情景。“朝阳未出众山晴,露滴蓑衣犹半湿”,是动态描写。朝阳尚未照亮群山,草帽上凝结的露水又落到了蓑衣上,使人感到牧童生活的洒脱、自然、自在。 “二月三月时,平原草初绿”,点明牧童在初春的草地上牧牛的时令和环境。“三个五个骑羸牛”,是写牧童之多,也暗指他们的亲近无隔、亲密无间。“前村后村来放牧”,表现了他们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笛声才一举,众稚齐歌舞。”笛声一响,牧童便回头招呼伙伴们,他们一边回头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笛声是起因,唱歌跳舞是结果。一曲笛声,竟引来了伙伴们的歌舞之声,这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 最后两句写夕阳西下,牧童们结束了一天的放牧生活,骑牛返回,收拾起刚才那欢乐的歌舞场面,各自回家去了。诗的画面明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天真可爱、活泼可爱的形象。 整首诗读起来令人感到心胸舒畅,诗人通过对牧童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纯朴的乡村生活场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纯真、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虽然是一首描绘牧童的诗歌,但它同样也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让人们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