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精卫词》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
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
愿我身死子还生。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的是精卫鸟的形象,通过精卫鸟填海、填石、海枯石烂等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精神的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单分析: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这两句诗中,精卫的形象跃然纸上,它被赋予了填海的任务,而海边则是青磊磊的石子,象征着它的决心和毅力。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这两句诗表达了精卫的决心,它希望海水枯竭,鱼龙失去生存的环境。这进一步展示了精卫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这两句诗描绘了精卫的行动,它口含石头,不停地衔石填海。而山中草木无全枝,则暗示了它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精卫的日常生活和艰辛,它每天从树头飞到海里,有时候会因为羽折或其它原因坠入水中。这表达了它的坚定和决心。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对精卫精神的敬仰和赞同,它期望精卫能把高山填平,使大海平复,自己也愿意与精卫一起奋战。这是一种精神寄托,是对一种不屈不挠精神的肯定和崇敬。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身也有着同样的精神追求。
创作背景
《精卫词》是唐朝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有关。精卫填海的故事描述了一只名叫精卫的鸟,为了报复大海夺走了它的生命,决定用口中的石子和树枝填平大海。这个故事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成为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象征。 王建在创作《精卫词》时,可能受到了这个神话故事的启发,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精卫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借用这个故事寓言式地展现了人类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王建的《精卫词》创作于唐朝,这个时代正值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创作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因此,王建的《精卫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诗歌创作的特色和文化背景。
相关诗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